我家依照同安籍贯习俗,除夕,三月初三,七月十四和冬至这四大节日,也要设案祭祖,加上神主牌上列明的忌日,总计一年里要办十场祭祀。对我而言,等于一年里要煲十次大锅汤供二十多人食用, 日久有功,只要选择肉质好的甘榜鸡或良心猪肉,煲好一锅汤也不是太难的事了。

这是我从小看着母亲操作祭祖的仪式,虽然母亲过世多年,每逢家里祭祖,还是依循这个方式。父亲健在时,家里的神主牌列有一排名字和农历忌日,除了母亲,其他都是我从未见过面,却非常熟悉名字的曾祖父母、祖父母和一位认二哥为谊子的堂伯。

烧香之前,还要在祖先神主牌前添上三杯茶和三杯酒,点燃油灯,在场每人烧两支香,在祭品前诚心邀请历代祖先到来宴飨。

祖先们享用祭品之际,一家人在一边闲聊一边折金银纸,约莫一个小时,才掷筊问祖先们吃饱了没。若是掷出正反两面,即是获得祖先同意,已经吃饱可以收桌了。这时才把金银纸拿出门外焚烧,在熊熊火焰中洒入一杯酒水后,赶紧将所有祭品移到餐桌上,终于轮到我们这些后人饱吃一餐。

现代流行所谓“仪式感”,对我来说,在家祭祖就是充满“仪式感”的事。遵守礼节进行祭祀时,也包涵对祖先的崇敬和对父母的缅怀与感恩。每次掷筊问祖先吃饱没,总会掷出不一样的心情,影片里的陈桂林一连掷出九个圣筊,我们家的情况是要交由小一辈来掷筊,才能掷出圣杯,你说玄乎?

新修复的老木桌上,摆了七个空碗,七双筷子和七支汤匙,刚煮好的香喷喷白米饭盛上一大盘,等待嫂嫂们烹调的菜肴一一送来。桌上的“祭祖菜” 通常有六七道,猪鸡料理必不可少,当中一大碗是我一早起身开火煲好的肉汤,加上侄儿烘培的面包糕点,在午时左右摆好满满一桌,请祖先们先吃。

四年前父亲逝世,神主牌重新写过,如今只有祖父母和爸妈的名字,一年的祭祀减至八次,当中最重视的是父母亲忌日和除夕日,回家拜祭的人多,祭祖菜也特别丰盛,有时多达十二道菜。

慎终追远源自儒家传统,孔子说:“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古代的祭祀仪式更加繁复,在时代变迁中已经简化许多。许多现代家庭甚至没有设置神主牌,也就完全没有祭祖的习俗。

(传自马六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