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之,作家节重视华语节目的质与量,大家喜闻乐见。

台湾作家郭强生(左一)与马来西亚作家黎紫书(左二)在本届作家节展现人气与现场魅力。(艺苑公司提供)

连续第二年协助策划华语节目的本地作家叶孝忠在脸书透露,要卖票就不能单凭个人喜好策划节目,因此早在拟定名单前,他便向本地华文书店调查哪些作家作品较受本地读者欢迎,同时在分众的年代也要学会打入不同读者群群组与媒体平台,将资讯送到目标对象手上。

新加坡作家节是国家级项目,由国家艺术理事会委托艺苑公司主办,标榜多语多元,每年策划超过两百个节目,力求满足不同群体。英语为最大公约数,英语活动比重最大无可厚非,其他语种节目分到的比重会直接影响受众购票参与的心理。对比去年作家节,只有两位国际华文作家——吴明益与范俊奇,今年的国际华文作家人数给人打了强心针。

刚结束的作家节,笔者以读者身份参与八场话语节目、以主持人与主讲人身份参与两场华语节目,观察到活动上座率不俗,会后与其他参与者交流,大家似乎都看到了改变,认为本届华语节目成功吸引更多元的观众入场。

刚接棒担任作家节总监的本地英语诗人杨树宏此前承诺更多华语节目,他并未食言,首先在致敬本地先驱作家的环节,作家节便展现决心,致敬本地华文诗人淡莹。而上一次致敬本地华文作家是在2018年,致敬的是小说家英培安。

活动的吸引力首先来自作家的个人魅力:意气风发、性格直爽的黎紫书凭《流俗地》红遍中国大陆;演员出身的陈思宏有跨国经验,成名作《鬼地方》的多语翻译让他自带跨文化魅力;郭强生《何不认真来悲伤》感动许多读者、《寻琴者》也不断售出外语翻译版权;洪爱珠《老派少女购物路线》则以饮食写亲情引起巨大共鸣。此外,刘克襄认真探索新加坡的精神让本地人汗颜,贺淑芳对艺术的执着更是让人感动:你做好为艺术履行道德责任的准备了吗?

果然,叶孝忠与作家节华语节目团队的努力方向取得了积极成果。

以记者、写作者与读者的身份参与新加坡作家节10年,每年都为其中华语节目的比重、精彩程度与多元性操心,尤其担心上座率,以及活动能不能吸引年轻受众的问题,而今年的活动,上述问题似乎正朝乐观积极的方向改变。

为什么要强调国际作家?因为邀请国际作家前来是要花大钱的,因此不同语种国际作家的人数,意味着作家节内部资源的分配。不同受众群体愿不愿意花钱,与主办方愿不愿意在相关领域花钱,肯定有关系。

邀请更多国际华文作家

2015年至2018年作家节总监姚家才的做法是先后以英文、淡米尔文、马来文及华文为作家节设定主题,力求四语平衡。2019年至2023年的总监普嘉·南锡(Pooja Nansi)则倾向反传统、破格,吸引非常多年轻受众(英文源流为主),不过意外地因2021年邀请歌台艺人王雷参与引起华语社群的激烈讨论,2022年起作家节邀请本地三大母语专家当顾问协助策划母语节目。

本地文化活动的资源总是有限,当今年华语节目比重增加,其他语种的比重自然要调整,此消彼长,接下来作家节总监要权衡的还很多。

在艺术之家可以容纳60至120人的会场,这些华语座谈几乎都满座,甚至有持通票者无法入场(因为防火安全条例,严格限制场内人数)。有鉴于此,郭强生、黎紫书与希尼尔的对谈,在活动前一晚临时升级至更大的亚洲文明博物馆义安礼堂,最后有96名观众出席,或也说明了本届作家节华语座谈的上座率之基本盘在100人上下。

华文诗人淡莹(左二)是今年新加坡作家节致敬的前辈作家。右一是她的先生、诗人王润华教授,两人都是文化奖得主。(林明顺摄)

上述元素集合起来,一张30元的作家节通票物超所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