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liance Counselling的心理学家克里斯蒂娜(Cristina González)起初是考虑到运动对身心健康的帮助,因此对边走边疗产生兴趣。她从2018年开始针对客户的个别情况,让他们选择边走边疗,结果发现对不善言辞的客户,或不喜欢面对面坐着谈的客户特别有帮助。她一般和客户约在诊所见面,接着一起步行到附近的植物园,并在途中运用自然环境元素,例如以空中的小鸟比喻自由。

边走边疗常见疑问

受访的边走边疗治疗师异口同声说,闷热天气确实会阻挠一些客户,此外还有个人隐私问题。许多客户担心在治疗时遇到熟人,或是对话被旁人听到。因此,治疗师必须注意附近是否有其他人,要考虑的事项比室内辅导更多。

邀情绪低落亲友一起散步吧

陈丽珊(37岁,博士生)13年前被诊断患上精神分裂症后,必须服用抗精神错乱药(anti-psychotic)和抗抑郁药物,副作用包括容易睡过头及失去动力。她当时不仅体重增加,自信心坠落,而且容易感觉疲惫。她把经历写在“A Philosopher's Madness”(《哲学者的疯狂》)一书,也在刊于心理卫生学院的文章《自然走进更好的心理健康》(Walking "naturally" into better mental health)分享自己的故事,并细述步行对她的帮助。

克里斯蒂娜说:“在户外边走边疗其实对治疗师来说更具挑战性,因为不能马上做笔记,还要应付任何突如其来的状况,例如忽然下雨,或是客户忽然感觉身体不适,还是情绪忽然激动。比较之下,室内辅导环境都经过小心设计,有任何状况也有同事帮忙。因此,治疗师在安排边走边疗之前一定要小心仔细地评估个别个案。”

●拥有良好体能才能接受边走边疗吗?

●所有心理困扰和障碍都能通过边走边疗得到纾解吗?

樟宜综合医院临床心理学家苏德夫(Sudev Suthendran)指出,这种疗法其实相对较新,而且即便在心理治疗历史较悠久的西方国家,边走边疗也不普遍。他说:“相关研究仍在进行,本地治疗师可能因为这样,所以在考虑用这种治疗模式时会比较谨慎。”

并肩向前走 以大自然为教材

大自然疗愈效果获证实

自己难过时可以外出散心,要是看到亲友情绪低落,是否应邀他一起散步?

黄子惠:边走边疗是一种与辅导员一起完成的心理治疗方法,治疗师接受过相关培训,能够帮助你处理想法,练习正念,并且透过安全,以及不带任何批判的方法,让你检视自己的情绪。

和亲友散步的关键是确保对方不会因此感觉受压。苏德夫提醒:“重要的是别让亲友觉得自己是被迫出去,或是散步时非得向你吐露心事不可。对方要和你分享什么,应该由对方自己决定。”

克里斯蒂娜:有些人不适合边走边疗,治疗师必须根据客户的治疗目的、隐私需求及安全,评估对方能否接受这种治疗方法。

边走边疗既然具备诸多好处,为何在本地仍不常见?

黄子惠:客户对治疗过程绝对有话语权,包括边走边聊的步行速度。有些客户步行几分钟后选择找张长椅坐下,这也是可行的做法。

她说:“在宁静的环境中步行有安心宁神的效果,让精神和身体都感觉平静。步行的时候,我常常忘了生活的压力,只是专注于把自己沉浸在大自然,和宇宙产生联系。”

边走边疗须兼顾隐私

曾在学校担任体育教师的莫文忠也会根据客户的体能,在疗程中加入其他运动,例如伏地挺身或开合跳(jumping jack),作用不单单是让步行过程更多样化,还有心理方面的学习,例如走出舒适圈,就能有所成长,也能处理人生中意想不到的挑战。

苏德夫则说步行的减压功效经过证实,而且散步是低强度活动,也无需特别技能。他自己会通过散步减压,例如工作一天后外出走一走,清空脑袋,也能缓解日常压力造成的肌肉紧张。

他指出另一个可能性是我国天气闷热潮湿,开放空间也较少,所以治疗师比较不会把边走边疗视为可行方法。

辅导员黄子惠和樟宜综合医院临床心理学家苏德夫都认为这个做法或许对亲友有帮助。黄子惠说:“邀请亲友外出散步本身就是一种表示关心的方法,一起散步也能让对方享有陪伴带来的效益。”

莫文忠:不一定。边走边疗不是快走运动,步行速度一般是客户感觉舒适的水平,可以边走边轻松地对话。

心理健康诊所One Empty Chair首席辅导员黄子惠指出,边走边疗不但结合大自然的身心疗愈能力与步行所带来的肢体活动,还能通过左脚与右脚的移动,以及谈话时的情绪处理,让大脑得到双侧刺激(bilateral stimulation)。“此外,看着绿景时的视觉刺激,以及过程中练习的正念技巧,所有元素结合起来,有助身体更快进入轻松状态,还能同时享有运动带来的效益。”黄子惠从2018年创办诊所时,就开始提供边走边疗的服务。

由此延伸想象:我们是否可借助大自然与运动的力量,把心理治疗从室内移到户外,和治疗师并肩前行,边走边聊?

心理学家克里斯蒂娜(左):并肩散步的感觉少了对抗性,不必对上眼神,让人比较轻松。

克里斯蒂娜:治疗功效并非取决于步行这个动作本身,而是必须借助受过培训的心理治疗师,由他利用步行这个媒介,协助客户改变和成长。

“边走边聊”(walk and talk)的心理治疗法近几年在本地冒起,虽然目前仍不普遍,却让一些人获益匪浅,特别是不习惯在诊所接受传统心理治疗的患者。三名提供“边走边聊边疗”(walk and talk therapy)的治疗师和心理学家分享这种疗法的益处,以及须注意的地方。此外,临床心理学家和通过步行疗愈身心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分享自身经历——跨出第一步,才能一步一脚印,让心灵拥有喘口气的时间和空间。

“边走边疗”这种心理疗法大约15年前在美国渐渐流行开来,据说是纽约一名治疗师Clay Cockrell的客户因为工作忙碌而无法亲临治疗师办公室,Cockrell便把治疗地点移到客户办公室附近的公园,结果意外发现治疗效果显著改善。

此外,须明白身为家人或朋友的我们再关心对方,始终不是专业心理医疗人士,在试图帮助亲友时必然面对一些局限。苏德夫说:“如果看到家人或朋友在管理心理健康时遇到困难,就应该鼓励他们向专人求助。”

●和朋友一起去公园散步,也算是边走边疗吗?

大自然的疗愈能力已经获得科学研究的证实,例如英国埃塞克斯(Essex)大学的生物科学院早在2010年就发表了研究报告:定期在自然环境中运动,有助改善情绪,加强自信;环境中有水体,疗愈效果更显著。疗愈效果因人而异,改善幅度较大的包括年龄较轻者及精神疾病患者。

心理健康诊所PsyFit心理学家莫文忠从2015年开始提供边走边疗服务。他认为步行意即“往前看,向前进”,这是辅导过程中可以利用的比喻。他举例:某个辅导对象原本受困于过去的遗憾,每次见面都不停诉说自己的悔恨,莫文忠于是让他试着倒退着走。“他倒退时的动作有点别扭,而且不时会向左看,然后向右看,因为担心会撞到东西。接着我请他转过来,往前走,最后再问他,到底是往前看还是一直面向过去的走法比较容易走向未来?经过这个体验和反思,他发现自己一直是倒退着走,所以才感觉自己被困住。”

黄子惠说:“如果你感觉孤立无援,或是自己原地踏步,不妨动起来,找个人聊一聊。要是不习惯和辅导员一起坐在房间里谈,记得还有边走边疗这个选择,不要让‘治疗须在房内进行’这个念头而把自己关起来。”

边走边疗在本地仍未成为主流的治疗模式,重组医院的精神科部门一般没有提供这项服务,但一些独立经营私人诊所的心理学家和治疗师已经开始运用这种治疗法。

英国另一所大学埃克塞特(Exeter)大学的医学院则发现:富含绿意的居住环境有助改善精神健康;研究对象搬到绿意较多的邻里后,精神健康更理想。

她说:“对一些客户来说,并肩散步的感觉少了对抗性,不必对上眼神,所以比较轻松。步行也能让我们摆脱停滞不前的感觉,因为活动身体时,精神状态自然比较具开放性,我们也会感觉比较乐观。”

这就是“边走边聊边疗”(walk and talk therapy)。

根据她的临床经验,边走边疗适用于抗拒传统心理治疗的人士,以及抑郁症、焦虑症或注意力缺陷多动症(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简称ADHD)的患者。她解释,抑郁症患者往往缺乏动力,动起来能感觉比较自由,也比较可以掌控自己的生活。他们在高度焦虑时难以接受心理治疗,但在自然环境中散步有助降低焦虑水平,能更好地处理自己的情绪、想法和回忆。ADHD患者难以长时间坐着不动,所以她会在疗程中融入非正式的正念练习,例如让对方注意自己看到什么,听到什么,注意身体各部位的感觉。“大自然的不同元素能够定住心神,从而改善患者的专注能力。”

“步行是人类的最佳良药。”这是古希腊名医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的名言之一。对于备受心理健康问题困扰的人来说,步行不单单是强身健体的运动,还可能发挥心理疗效,走过的每一步皆非徒劳。

他认为散步时不一定要聊天,重点是散步提供社交机会,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对心理健康有益。“一起散步就有机会了解对方整体来说过得怎么样,不一定要特别谈起他的心理健康。”

陈丽珊没有试过与治疗师一起边走边聊边疗,但她相信这种治疗模式绝对有助促进交流,例如在麦里芝蓄水池或海军部公园散步时同时接受治疗。“我想步行这个动作是康复过程的关键,因为边走边聊能让对话更顺利展开,而且肩并肩步行,就不必专注于眼神接触。对于面对心理状况的人来说,目光的接触其实会有一定难度。”

养成步行习惯后,朋友们注意到她的气色更好,体重也减轻了。陈丽珊亦深感步行有助疗愈身心,因此建议,如果正从精神健康问题中康复,不妨到大自然走一走。“不方便去公园或自然保护区,就试着在住家附近的小花园和绿色空间走走,享受步行与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