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曼生在新加坡的画展除了一次是油画展,其余为水彩画展,主要在罗敏申和然利直(John Little)百货公司举行,还有维多利亚纪念堂、中华总商会等,以旅居本地的外国人购画居多。姚梦桐说,当时在本地举行的水彩画展寥寥无几,杨曼生以充满感情的笔调与色彩描绘他热爱的马来亚,神韵生动的水彩作品,让不少爱好水彩的青少年获得启发与滋养。
除了杨曼生闻名的水彩画,该展也展出比较少见的风景和肖像油画、手绘摄影,甚至现代拼贴艺术,以及档案照片文献资料,我们从中得以一窥战前马来亚美术兴起的“黄金时代”,槟城与新加坡艺坛的密切互动,与中国艺坛(如画家徐悲鸿)的往来,杨曼生扮演了关键的角色,是新马艺术主力推手之一。
1922年,在画家黄花的赞助下,杨曼生创办“大观画室”,1927年改名“曼生美术馆”,成为当地艺术家(如戴惠吉、郭若平、许西亚、李清庸、蔡天定、钟白慕、Abdullah Ariff)的聚集地。
本次展览藏品主要出自杨曼生孙子杨焜善(Michael Yong-Haron,48岁)与太太萨妮扎·奥斯曼(Saniza Othman,47岁)的收藏,也向马来西亚皇家雪兰莪(Royal Selangor)家族、藏家骆清泉后人、新加坡国家美术馆、藏家许少全等借作品展出。
今年是南洋艺术学院创办85周年,该院为首个倡议筹组南艺前身——南洋美术专科学校的马来亚艺术家杨曼生(1896-1962),与杨家后人联办大型回顾展“杨曼生与南洋”(Yong Mun Sen in Nanyang),展示杨曼生作于1930年代至1950年代,来自公私收藏总共78件作品。
痴迷于描绘马来亚风景
杨曼生1935年参与创办新加坡华人美术研究会,担任副会长,也在1936年创办槟城艺术研究会。马来亚大学创意艺术学院副院长孙先勇博士(Simon Soon)在《成为曼生:塑造槟城现代艺坛》一文指出,战前的槟城艺术组织创建、艺展活动蓬勃,比如槟城艺术研究会举行的第一届嘤嘤艺术展览会,规模前所未有,参展作品达300件,涵盖绘画、雕塑、书法、浮雕和集邮,其中,杨曼生展出20张油画、15张水彩、12张摄影与3件雕塑。这个槟城艺坛的“黄金时代”持续到日本占据马来亚才终结,杨曼生与家人躲藏到亚依淡(Air Itam)农场,以农维生。
参与创办
新加坡华人美术研究会
根据姚梦桐的研究,新加坡华人美术研究会副主席杨曼生在1937年杪,从槟城致函该会,首次提议该会同人筹组开办美术学校。他的倡议获得该届理事的赞同,推选李魁士、杨曼生、刘抗、张汝器和徐君濂为起草委员会委员,筹备创办美术学校事宜。1938年初,“南洋美术专科学校”校名第一次提出,林学大加入该会。林学大认识陈嘉庚公子厥祥,有了资金的支持,得以在3月10日创办南洋美专,并出任校长。杨焜善说,槟城办过杨曼生回顾展,但新加坡从未办过,因为杨曼生与南艺的这段渊源,选择与南艺合作办展。
杨曼生水彩画有别于英国风,富有中国水墨的韵味,他将色彩当墨,重视水与色的晕染,利用留白捕捉热带的光。1946年的《一棵黄花树》,以没骨画出黄花,感受到明晃晃的阳光;1954年画街边的《竹》,笔触像水墨,色感丰富。1940年的《林间逸趣》以水墨笔触勾勒出树的阴影,留白为阳光投射处。此作是当年杨曼生赠送徐悲鸿,后流入拍卖市场,为杨焜善夫妇购回。徐悲鸿惊讶于槟城竟隐藏着杨曼生这样不为人知的水彩大师。
水彩画《逐财至亡》(1950)描绘骷髅扛着用冥纸拼贴的大包裹前进,已是具批判意味的拼贴现代艺术,也是杨曼生作为艺术家的立场。杨焜善说,杨曼生凡举办画展会拨出至少一成的收入捐赠当地各种社团或为艺文团体筹款。
展览即日起至5月7日上午11时至晚上7时(星期一及公假休息),在南洋艺术学院义安公司第一及第二展厅(80 Bencoolen St S189655)举行。配合展览出版同名画册,也收录本次无法参展的杨曼生作品。
杨焜善接受《联合早报》访问时说,他工作忙碌,筹备展览依赖太太。冠病疫情发生后,他们认为艺术能够促进社会的凝聚力。2021年,恰逢杨曼生125周年诞辰,夫妻俩在港澳马来西亚商会的大厦阁楼主办杨曼生个人回顾展“以自然为师”,展出26件藏品,反应热烈。萨妮扎形容,访客觉得杨曼生是他们的一部分,讲述了很普世性的海外华人的故事。
陈莉玲在策展中将档案照片和西方名画,与杨曼生作品并列,从中可见摄影与西方艺术对杨曼生的影响。当年杨曼生从意大利与上海引进画框画具,也通过书本接触到欧洲的艺术思潮,尤其受高更与梵高的影响。
随着本区域对新兴媒介——摄影的需求,杨曼生在1929年将其中一家画室改为摄影室,在槟城拥有四家摄影室,包括“上海照相公司”,主要靠拍照而非售卖艺术创作来养家糊口。杨焜善说,根据研究,杨曼生的水彩与油画构图都借鉴摄影的视角。
杨曼生1946年肖像油画《美后》,令人联想到高更画中的大溪地女性,不过,此画中拈花、神情庄严的深肤色女性相信是印度移民南洋的淡米尔女工。国家美术馆收藏的油画《休闲》,呈现深发肤色裸女与猫的场景,也受高更启发,只是场景是南洋的。油画《种稻》则受梵高影响,杨曼生画出弯腰种稻者肌肉的张力,富有生命力。为艺术赞助人骆清泉所作的肖像生动逼真,凸显了杨曼生扎实的油画功底。
祖先于明末乘船抵达砂拉越,杨曼生于1896年1月10日在古晋出生,原名杨延龄,后来改名杨印冷、杨曼生。五岁时回返中国家乡大埔接受私塾教育,学习书法。1910年,他回到古晋,看到日籍胶园管理人用水彩写生,兴奋不已,从此与水彩画结下不解之缘。在中国结婚成家的杨曼生1917年来到新加坡,在两家书店打工,并在亲戚经营的瑞廷书店售卖创作。1920年,他调回槟城的瑞廷书店,在画框店出售创作,定居槟城至病逝。
杨曼生是首个倡议筹组南洋美专的马来亚艺术家,“杨曼生与南洋”大型作品回顾展展出画家作于1930至1950年代共78件作品,除了水彩画,也有较少见的风景和肖像油画等,从中可以一窥战前马来亚美术兴起的“黄金时代”,以及杨曼生在推动新马艺术上扮演的角色。
分四部分探讨杨曼生作品
杨曼生在原配逝世后,娶了继室,共有11个小孩要养。他作于1946年的油画《家累》色调暗沉,画了当家的拉着一车的家当与大人小孩咬牙艰苦前进,或是画家自家写照。1952年的水彩《牛车》画了两辆载满11人的牛车,色彩明亮多了。
杨焜善是法国巴黎银行香港分行董事总经理、北亚区域主管,也是香港科技大学顾问委员会成员,他与律师出身的太太萨妮扎,1999年在槟城州立美术馆参观杨曼生回顾展后,开始收藏杨曼生作品,至今已收藏超过60件,其中56件本次展出。杨焜善从未见过祖父,杨家后人在杨曼生逝世后,经济陷入困境,卖掉他所有作品,因此,夫妻俩每件藏品都是通过画廊与拍卖行购得。
费时两年筹备的展览分四个部分:南洋的光、人物、陆地和海洋,以及视觉和听觉,探讨杨曼生作品中的光影效果,绘画技巧,采用的不同纸张(如甘蔗渣纤维制成的纸bagasse)等等。陈莉玲说,杨曼生作品画面常见的渔民晒网、补网等,显示了他对当地生活的熟悉程度,渔民以此维生,而非消遣。她将一组描绘海边水的倒影并列,说:“杨曼生画面中的水总是在流动,光线也随时在变化。”
战前的杨曼生拍照生意好,经济相当宽裕,战争使他失去所有,战后的生活显得“栖栖遑遑”。姚梦桐说,他在新加坡举行14次画展(1947-1954),在马来亚举行16次画展(1947-1955),除了希望提高当地人对艺术的兴趣,更为了改善家庭生计。
东南亚华人历史学者王庚武教授在展览的视频中指出,有别于徐悲鸿、张丹农等在中国习艺,到南洋描绘他人生活的画家,杨曼生是土生土长的南洋人,描绘自己的周遭环境与日常生活。杨曼生这种在地人的目光不带“异国情调”或“浪漫”色彩,更多是寻求自我身份认同的过程。他作画不为名利,更多是为了了解自己。
本次展览策展人、南艺东南亚艺术机构∕画廊总监陈莉玲博士(Bridget Tracy Tan)受访时说,一般人不知杨曼生是自学成家。他最为人知的是描绘海滩、船只的水彩风景画,但其实他的风景与肖像油画也很出色。
姚梦桐说,从杨曼生迄今为止所见的最早水彩画——作于1924年,画功细腻的《甘榜景色》,可见他是“开创以水彩画描绘南洋色彩的本土先驱画家”,比当年新马报章鼓吹作家书写南洋地方色彩的文学早了四年。杨曼生从艺40年,绝大部分作品都痴迷于描绘马来亚风景,马来亚是他的艺术天堂,其水彩深受书法与水墨的影响。马来西亚名诗人管震民作诗赞扬杨曼生:“海天风景渺无涯,几树椰蕉亚答家;坐久浑忘尘世事,夕阳远映片帆斜。”
姚梦桐受访时指出,槟城的前几届嘤嘤艺展,新加坡华人美术研究会会员(如陈宗瑞、张汝器)也参展,而新加坡华人美术研究会的画展,槟城会员(如杨曼生、李清庸)也参展。槟城和新加坡,南北两镇的画家以彩笔搭建艺术之桥,交流互赏,对各自的美术发展起着重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