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至宋代达到鼎盛时期,宋代的文人士人几乎人人都会作词,宋代的十大词人有柳永、周邦彦、欧阳修、苏东坡、晏殊、李清照、张先、姜白石、辛弃疾、秦观。词至宋代词风也发生变革,不仅有儿女情长的婉约词,更有男儿风骨的豪放词,李清照的“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柳永的“衣带渐宽终不悔 ,为伊消得人憔悴”,辛弃疾的“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苏东坡的“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都是千古名句千古绝唱。

(作者是中国作家;本文小标为编者所加)

词,诗之别体,萌芽于南朝,兴起于隋唐,鼎盛于两宋,鼎盛时期出现“曲词”,类似今天的“歌”,这时的词也叫“歌诗”。词为什么能唱?因为发明了词牌,词牌即曲调的名称,词牌不同,格式、声律、节奏及每句的字数不同。词牌决定着词的唱法,是单调还是双调?是三叠还是四叠?是慢调还是紧板?更通一点说,如果一首词只有一段,就叫单调,如果有上下两阕就叫双调,如果有三段四段就叫三叠四叠,而且慢调是指曲调舒缓,唱得慢,紧板则指板紧语速快。

南宋亡蒙古入,蒙古人游牧民族,能歌善舞,在劳动之余、行军征战之余,尤爱“就地演唱”,男女老幼,席地而坐,唱歌演戏,载歌载舞。蒙古人是统治阶级,蒙古人的喜好,也决定着元代的主要文艺形式,元曲杂剧就是在这个时候开始兴起、旺盛,最初元曲曲牌有着大量的胡语,比如阿那忽、也不罗、忽都白,这些或女真语或蒙古语的曲牌,也证明了当时胡人对元曲发展的贡献。

在有“曲词”之前,中国早就有乐器和音乐,最早的古乐器有骨笛、八音,后来又有鼓磬钟箫管篪笙琴,中国早期著名的音乐,有春秋时期晋国师旷的《阳春白雪》,有伯牙子期的《高山流水》,有汉楚时代的《十面埋伏》,有后汉蔡文姬的《胡笳十八拍》,还有魏晋嵇康的《广陵散》,这些名曲原则上都是单件的乐器演奏,那个时候尚没有“以词谱曲或有曲填词”的演唱。

宋代音律学的发展

词曲进入明代之后,开始逐步衰落,主要原因是人才断层和表演形式僵化,人才去了哪里?元代中期之后恢复科举,许多知识分子不玩杂剧了,大多奔向了仕途,没有好的剧本,好的作曲,观众自然会越来越少,没有收益,演出质量就会不断下降。词曲在明代总体是下坡趋势,虽然出现了汤显祖、王济、魏良辅、粱辰鱼等名家,但从根本上讲没有发生大的改变。从明代中期之后,词曲又逐渐分解成两路,一路回归于文人士人寄情咏物言志的诗词创作,一路顽强的生存于民间,并渐渐形成各地区的地方戏曲。

元代出表演人才和作曲家

词曲在元代又分南北,以长江为界,元人称北曲为杂剧,称南曲为戏文,杂剧内容主要包括音乐、歌舞、调笑、杂技、滑稽,注重表演,动作夸张,有点“武”,而南曲则以唱腔多变为主,以表演声乐为主,与杂剧相比比较“文”。

中国早期的歌词,最知名的是《诗经》,《诗经》中大部分的诗都来自于民间的唱词,但是,这些唱词属于原生态,既没有乐谱,更没有音乐伴奏。中国词曲相结合,并且能做到配合默契,就是因为有了“词牌”,词牌的作用,是规范词人必须配合音乐节拍来写。词从唐代开始服务于梨园教坊,因为有好词好曲,唐代出现了许多优秀的乐手和歌唱家,比如李龟年三兄弟;比如董大(董庭兰)、李衮(李八郎)、韦青、张红红(唐代宗嫔妃,记谱能力一流)。

元代的表演人才和作曲家也是层出不穷,珠帘秀、郭顺卿、耶律楚材、贯云石、张国宾、卢纲,他们都是代表性人物。珠帘秀是元早期的杂剧女演员,她和关汉卿是老搭档,有杂剧皇后之称,后辈演员都尊她珠娘娘。郭顺卿又叫郭二姐,艺名顺时秀,擅长旦角,多次被元文宗请到皇宫演出。贯云石,维吾尔族人,祖父为元代开国大将,他当时是著名的作曲家,维吾尔族籍翰林学士,他崇拜李白、陶渊明,擅长乐府,创作了大量清雅婉丽的散曲。张国宾,大都人(北京),既是戏曲作家,又是著名演员,他的代表作有元杂剧《薛仁贵荣归故里》,这部戏后经无数次改编,直到今天仍在上演。

诗变而为词,词变而为歌曲,汉族文人的不断参与,使元曲杂剧的内容变得格外丰富,元曲杂剧在元代大为盛行,不仅在大都(北京)、南京、杭州流行,而且在许多偏僻乡村也深受百姓喜爱,当时有许多民间的专业演出团队,有许多红极一时的演艺明星,元代的词作家更是人才辈出,出现了郑光祖、白朴、关汉卿、马致远四大名家,他们的代表作有《王粲登楼》《梧桐雨》《窦娥冤》《汉宫秋》,另外还有王实甫、元好问、李直夫、徐再思、张养浩、倪瓒等人,尤其是王实甫是词曲“文釆派”的杰出代表,他的《西厢记》是中国的千古名剧。

宋词的兴盛带动着宋代音律学的发展,宋徽宗时期开始设置讲议局,在全国招聘音乐人才,宋代音律学的发展,对元曲以及明清戏曲的形成起到了奠定性的作用。宋代既能写词,又能作曲的杰出人才,有刘铣、柳永、郭茂倩、姜白石、彭几。刘铣进士出身,是北宋音乐改革的负责人,他规范了宋代的音律学,统一的乐制。姜白石是继苏东坡之后难得的艺术全才,是中国古代的十大音乐家之一,他的一生写出了许多语言灵动,清空峻洁的词句。

曲,是一种韵文的形式,盛行于元代,又叫“元曲”,包含杂剧和散曲,词与曲是两种相近的文艺体裁,词是曲的上游,曲是词的繁枝,词与曲也代表一个时间段,即由隋到元的发展过程,就是从一开始的短词,发展到一部剧本。词曲的传统演唱方法,于今几乎失传。

元代中期之后恢复科举,许多知识分子不玩杂剧了,大多奔向了仕途,没有好的剧本,好的作曲,观众自然会越来越少,没有收益,演出质量就会不断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