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婷嫣学习印度笛的巴斯卡尔艺术学院由出生印度的巴斯卡(KP Bhaskar,1925-2013)于1952年成立,他当时前往澳大利亚途中经过新加坡,被这里的多元文化氛围深深吸引,便落户本地并成为第一名印度古典舞老师。他于1962年获颁功绩奖章(Pingat Jasa Gemilang),88岁去世,他的太太——印度古典舞蹈家善达·巴斯卡(Santha Bhaskar,1939-2022)接手管理学院。
千年前的石雕上已出现印度古典音乐的图像记录,也许穿越时空留下的,是无以言表的。顿了顿,她露出甜美的笑容说,不论是音乐或其他形式的艺术,印度艺术迷人之处在于它的纯粹:“印度艺术讲求的是超脱,例如音乐是发自内心,而不是发挥技巧。”
印度笛是一种古老乐器,而印度古典音乐的历史可追溯到公元前二世纪到公元后五世纪,在六、七百年间逐渐发展出各种形式,直至公元13世纪,才慢慢发展成南北不同的曲风;北印度的称Hindusthani音乐,南印度的则是Carnatic音乐。两种音乐都由Raga与Tala组成,Raga是旋律模式,Tala则表示其拍数的循环,相同的旋律可以组合不同的拍数而产生变化。
学院的演出有舞蹈、音乐与戏剧。身为学院艺术总监的敏娜奚受访时透露,自己新美两地飞,因为旅居美国约20年的她在当地开办舞蹈学院,孩子也定居于美国。她相信跨文化探索的创新精神,也说不久前一名透过线上课程学习印度舞的台湾妇女,特地飞到新加坡紧密上课,过后还在学院内表演。“很多学生,包括德国人、法国人等学成后,回到自己的国家与地方开课教授学生,我们感到很开心。”
24岁的古筝老师陈婷嫣(Rebecca Tan),被宝莱坞片中的笛声深深吸引,报读有71年历史的巴斯卡尔艺术学院(Bhaskar’s Arts Academy)向知名印度笛老师加尼韦诺南·拉特南(Ghanavenothan Retnam)拜师学艺,是班上唯一的华人。
陈婷嫣六七岁开始学钢琴与古筝,持有南洋艺术学院音乐学士文凭。除了教古筝,她也从事编曲等工作。她认为印度音乐极富宗教性,一如印度文明注重心灵的精神层面一般,她得去摸索这些内在的层次,是学印度笛的挑战。“学印度笛也让我更了解印度人的文化与习俗。我向来喜欢了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传统文化与习俗是如何形成的。”
巴斯卡家族的艺术传承
宝莱坞电影里的歌舞场面,总让人感觉到印度人把富丽堂皇表现得淋漓尽致,穿着鲜艳服装的舞群,在金碧辉煌的场景中扭动着身躯,正当你投入在律动感十足的音乐与舞姿,这时镜头又仿佛带你穿梭到另一个时空,那里没有强劲的音乐与舞蹈,只有一个人吹着竹笛,笛声清扬,像极了一枝清雅的荷花,那么的纯净优雅。
长得标致的陈婷嫣在艺术学院接受《联合早报》访问时先打趣地说:“我玩的乐器钢琴和古筝,体积都比较大,印度笛轻巧,方便携带。”她接着说印度笛声很迷人,“非言语可形容。”
延伸阅读
对敏娜奚来说,不同族群的人在学院交流,艺术能延续与绽放。人与学院相互辉映,书写艺术的魅力。
陈婷嫣学Carnatic音乐,她说Raga也许有谱可循,但大部分的学习是经由聆听与不断地练习,才能逐渐掌握窍门与精髓。“因为它并非音符的改变,它的真义应该是情绪与心绪的表现。”
1955年加入学院的善达,最为人熟知的是她在1958年创作,结合舞蹈与戏剧的跨文化舞台作品《化蝶》,灵感来源于梁祝故事。她生前获奖无数,包括得文化奖,其女敏娜奚·巴斯卡(Meenakshy Bhaskar)在她离世后延续母迹,推出的作品既反映印度传统舞蹈的传承,也反映多元文化的新加坡身份的认同。敏娜奚2022年为新版《化蝶》编舞时,也融合了传统华族舞蹈元素。
古筝老师陈婷嫣被宝莱坞片中的笛声深深吸引,报读巴斯卡尔艺术学院向印度笛老师拜师学艺,是班上唯一的华人。学贯中西乐的她,透过学习印度笛,以及与印度同学的交流,了解印度人的文化与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