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游客都能做的事
网站上的文章引述夏威夷的观光与会议局局长的话:“我们的目的是吸引具备生态旅游意识的游客,他们的旅行会留下更好的夏威夷,游客会因此感受到更深刻的联结,这个假期也会更具意义。”
旅行有多重要?蔡枋芩说自己家境不算宽裕,但父母亲总会省吃俭用,以便让一家人在12月的学校假期一同出游。“无论是去哪个地方,能够旅行就是最大的奢侈。”她认为父母亲如此重视旅行,正是为了扩大孩子的视野,同时提醒他们一定要对周遭的人事物保有好奇心。
蔡枋芩说:“美食的回忆对新加坡人来说尤其深刻吧!我自己难忘的是在越南的村落里,与轩慧和当地人一起在泥地挖坑做‘烧烤炉’,再把鸡肉煮熟。当地人的智慧、应变能力和烹饪技巧都让我折服,那一顿晚餐非常美味!”
余轩慧认为,身为游客,旅费就像“选票”,能带动旅游业的改变。她说:“每个人都拥有一把声音,能够要求改变。”
World Nomads举例:澳大利亚的Welcome to Country就是由原住民创办的非盈利公司,公司的宗旨之一是为原住民及托雷斯海峡(Torres Strait)岛民创造就业机会;夏威夷的“关爱夏威夷企划”(Malama Hawaii Program)鼓励游客参与社区改善活动如植树及重建传统鱼池,作为回报,游客可在指定酒店享受特别折扣或一晚免费住宿。
蔡枋芩以能源工业为比喻指出,使用太阳能也会担心太阳能板超过使用期限该如何处置,但我们不可能因此舍弃太阳能,也不可能回到完全不消耗能源的世界,唯有一步步做出正面改变。
试着了解旅行社如何对待自己的员工,例如地陪;当地社群是否得到公平对待。
旅游目的地不胜枚举,你为什么想去某个地方?那个地方是否可以应付旅客?旅游业对当地人和生态环境有何冲击或影响?
Terraformers目前提供蒙古及越南北部(老街省及河江省)的旅游配套,最大特色是行程活动以保留传统文化和环保为主轴,而且都由当地人主导,例如游客可在越南老街省(Tỉnh Lào Cai)跟随当地人进入树林觅食,在林里准备晚餐,这些都是当地人原来的生活习惯。蒙古的配套则包括在草原上骑马,在一望无际的夜空下观星,住进游牧部落的传统蒙古包,给牦牛挤奶及制作乳制品。
④ 投入体验,而不是单纯看景物
对她们而言,再生旅游能带来毕生难忘的美妙回忆,例如余轩慧曾在越南旅行时与当地人一起上山捉蜗牛和采集蜂蜜;在蒙古旅行时则应司机之邀探访了他的家人,享用了准备过程繁琐,而且很可能失传的传统料理boodog(羊皮石头烤肉)。
她说:“就像时尚业,人们一定会购买衣服,但在减少消费之余,我们也能选择较环保的购物方式(例如购买二手衣)。”
① 决定目的地之前,好好考虑旅行的原因
旅游保险与导览公司World Nomads在官网指出,世界各地的原住民的世界观几乎与“再生旅游”的中心思想一模一样,例如原住民掌管的旅游公司往往都会尊重大地和海洋,也了解人类与环境的密切关系。
旅行是快乐的事,却难以避免地给环境和当地社群带来负担,甚至造成伤害。越来越多人开始思考旅行的意义,以及旅者对环境和当地社群的义务,《纽约时报》亦在2021年把再生旅游(regenerative travel)誉为旅游业的未来。
根据《纽约时报》的报道,再生旅游的标准比永续旅游(sustainable travel)高。后者的目标是尽量减缓旅游所造成的伤害,再生旅游的关注范围更广,包括生态环境的重生,当地族群的利益,以及长期发展,还有下一代人的福祉。
蔡枋芩补充:“180度的改变或许不容易,我们不必一下子做出翻天覆地的决定,只要一步一步来,多考虑每段旅程的意义即可。我们没有必要忽然把所有旅行都变成再生旅游。”
同样的,再生旅游就是提供另一种选择,让旅者踏上较环保的旅程,当地社群也能得到更公平的对待与回报。
② 订购任何配套前,好好做功课
余轩慧指出,旅行确实会提高碳排放量,减少旅行肯定是较环保的做法,但旅行未必就是肆无忌惮地浪费或奢侈地消费。旅行的好处不少,包括促进文化和知识的交流,调剂旅者身心,改善精神健康。数百年来,旅行也促进了不同地方的经济发展和繁荣,“现在我们希望借旅游带动公平发展,成为保护生态和文化的另一股力量。”
报道引述美国普渡大学副教授Jonathon Day的话说,永续旅游的门槛相当低,说到底就是不要把目的地弄得一团糟,再生旅游的目的却是通过旅游改善当地环境和社群生活,为后代留下更好的世界。
余轩慧 (28岁)和蔡枋芩(24岁)都热爱旅游,也明白大众旅游可能给当地环境和社群造成的困扰,例如树林被砍伐,生态环境被破坏,原住民可能失去家园。她们相信再生旅游是更理想的旅游方式,因此在去年创办了Terraformers(https://terraformers.world/),除了策划以再生旅游为重点的行程,也举办相关教育活动如学校讲座,并在推广城市农耕的社会企业City Sprouts举办工作坊。
不要只专注于专为游客而设的景物,尽可能投入当地生活,感受当地人的生活节奏和文化。
旅行时尽可能支持当地的小店和个体业主,让当地人从旅游业获益。
换言之,再生旅游不但会带来短期效益,长远来说也会让某个地方因为旅游业而变得更宜居,环境也会更理想。
再生旅游是与众不同的“奢侈”
以Terraformers的旅游配套为例,物质享受或许没有一般都市人习惯的那么多,例如住的地方没冷气。但这些行程提供的是在大都市较少见的体验。余轩慧举例:“我们吃的是当地最新鲜的在地食材,而且菜肴都没有添加物。我们能在当地人的带领下体验最原始质朴的大自然,呼吸非常新鲜且干净的空气。”
余轩慧指出,再生旅游的责任不应该全部由旅客承担,旅游业者在策划行程时也应该考虑当地人的利益、在地文化的推广及生态环境的重生。Terraformers直接与原住民和当地社群(indigenous peoples and local communities,简称IPLCs)合作,她们相信这个做法能打造更深刻的旅游经验,旅客也能更准确地认识当地生活和文化。
或许不是每个游客都想参与再生旅游,但人人都可以开始改变对旅游的要求。想成为对环境和在地社群更负责任的游客,我们可以做的不单单是减废(例如自己携带餐具,避免使用一次性物品),亦可参考余轩慧和蔡枋芩下列四个建议。
延伸阅读
她说:“我们在新加坡相对蛮受保护,但走出去就能多了解世界上发生的事,我们也能发挥个人力量,推动更正面的改变。”
走进树林觅食,在泥地挖坑…… 与传统行程比较,这些活动让人感觉或许只适合较能“吃苦”的旅者。不过,余轩慧和蔡枋芩认为这是误解,再生旅游的形式多样,任何年龄层都能找到适合的行程。
另一误区是旅游业会伤害生态环境和当地社群,所以完全不出国才是最环保的方法。余轩慧和蔡枋芩都理解“既想旅行,又担心破坏环境”这种心情,她们认为更理想的对策是有意识地选择更有建设性的旅行方式。
“父母亲强调,我们拥有的不多,但外面的世界非常大,我们可以追求更大的梦想。”
③ 支持在地小生意
订房时亦可心系再生旅游。订房网站如欧洲的Fairbnb会把服务费的50%投入改善当地生态或是惠及当地社群的再生企划,游客可选择自己想支持的项目。
冠病疫情引发世人对生命的反思,在后疫情时代展开“报复性旅游”之际,我们能否改变思维,优先考虑目的地的环境和社群需求,让旅行产生更深一层意义?两名本地女生为推广再生旅游,创办了与众不同的旅行社Terraformers,她们配合地球日(4月22日)受访解释何谓再生旅游,以及再生旅游的实践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