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溯默片起源

在本次演出中登场的《流浪乐手》和《冒险家》分别于1916年和1917年上映,前者描述的是一名流浪乐手的爱情喜剧,后者描述的是一名囚犯的在逃窘境。

SISTIC售票,热线:63485555

罗坚透露,四部影片的配乐作曲风格截然不同,《冒险家》将加入融合巴洛克式音乐和摇摆乐的风格;《科学怪人》则将全力展现华乐的恐怖氛围音效;《罗马》具有大场面的描写;《流浪乐手》则会更具感性笔触,并且融入爵士乐。

为了这四部作品,华乐团特别邀请罗坚和罗伟伦再次携手合作,根据剧情重新创作了配乐,并且在演出开始时,加入一首序曲,搭配讲解默片的产生和历史的介绍短片,帮助观众了解这门艺术。

配合剧情制造音乐效果

88元、58元、38元

2月8日(星期六)

为默片配乐,华乐团已经不是头一遭。音乐总监叶聪接受联合早报访问时说,早在2014年华艺节,华乐团就演绎过经典默片《神女》,由本地文化奖得主、作曲家罗伟伦和香港电影音乐作曲家罗坚,叔侄二人作曲,演出不仅大获成功,作品也在2016年荣获香港作曲家与作词家协会颁发金帆奖。

叶聪回忆说:“我在美国也为卓别林的电影配过乐,不过很多都是用现成的西洋交响乐、钢琴协奏曲来做配乐,只有个别的会加入独自创作的音乐。”默片在20世纪初开始时,不像现在的有声电影,配乐须要根据电影院的条件而定,有的可以用多达70人的大乐队伴奏,有的小影院可能只有一架钢琴,结果就是,默片配乐的效果常常出入很大,即兴的很多。 

无声胜有声,是难以奢求的审美境界,也是默片导演们心中的圣杯。即便所有的对白是唇语和字幕,艺术的深情表达依旧能从银幕跨越至人心。默片因此可以是一张充盈着喜怒哀乐的面孔,而那些无声的动人表情,需要由电影音乐为其勾勒形状。

叶聪说,虽然卓别林是默片的代表人物,不过深挖默片的历史其实可以发现许多值得褒扬的作品,因此音乐会特意加入了有点恐怖气氛的《科学怪人》,以及关于爱情主题的《罗马》,由著名的“冷面笑将”巴斯特·基顿演绎。

虽然没有任何音乐教育,但卓别林的表演中始终能看到舞蹈和音乐的影子,包括华尔兹、民谣、波尔卡舞曲、咏叹调等等。在卓别林的从艺生涯里,他为自己的作品创作了近500段旋律,其中就包括人们熟悉的《摩登时代》片尾音乐《微笑》(Smile)。

既然要演绎默片,就绕不过人们熟悉的默片巨人卓别林。这位出生于英国维多利亚时期的卓越表演艺术家,追求的不仅限于表演,他也写剧本、导演、剪辑,甚至为电影亲自撰写配乐乐谱。

晚上7时30分

“这次我们走出了舒适圈,如何用新加坡的华乐跟早期的西方默片对话,这是挺进了一个新的领域。”叶聪相信,华乐团这20年走来的音乐积累,足以让乐手们继续在东西方的音乐文化里找到共通点。

罗伟伦说,与电影音乐不同,为了让乐团能够在现场为电影配乐,作曲须要考虑到指挥、乐手,以及整个音乐会的感觉,并且要制造出音乐效果,配合剧情中抒情、幽默、恐怖的桥段,“卓别林的演技和画面都十分干净利落,这一方面让音乐节奏容易抓准,但他所要求的音乐语言也更加夸张。”

诠释西方默片对华乐团来说是不小的挑战,罗坚说,由于没有西方的铜管乐做支撑,音乐的爆发力可能会受到限制,但他们可以在别的音效层面上补足。

新加坡华乐团将在华艺节的“默然有声”音乐会上,用华乐为多部西方经典默片现场配乐。华乐团也邀请本地作曲家罗伟伦和香港电影音乐作曲家罗坚叔侄二人,根据默片剧情重新创作配乐。

今年的华艺节,新加坡华乐团将在来临2月8日为观众带来“默然有声”音乐会,呈献多部西方默片经典,并且用华乐为之现场配乐。作品包括英国默片大师卓别林的《冒险家》《流浪乐手》,美国“冷面笑将”巴斯特·基顿(Buster Keaton)的《三个时代——罗马》,以及美国导演J·塞尔·道利(J. Searle Dawley)1910年的默片《科学怪人》。

“默然有声”音乐会

六年过去,华乐团这次把风帆从东方指向西方,希望追溯默片的起源,继续开拓华艺节的音乐内容。

滨海艺术中心音乐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