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深剧场人担任朗诵者
《与诗▪乐同行》的艺术总监梁海彬是“九年剧场演员组合”成员之一,也是勤于笔耕的文字工作者,涉猎多种文学体裁。他为节目挑选了14部本地文学作品,包括散文、短篇小说、诗歌等,其中包括三首马来诗歌。
“阅读是我觉得最好的一种出走。”梁海彬认为,在经历了阻断措施后,人们虽然无法出国远游,但是文学作品却可以提供想象力驰骋的空间,往来于不同的时代记忆。
文学朗读与剧场表演不同,需要演员在字句间投入更大的想象力。郭沛珊说,她印象最深的作品是梁文福的《申报》,那是创作于2003年沙斯时期的短篇小说,“在我们面对疫情的当下朗读这些作品,我相信观众的感触会很深刻。”
文字的力量尤其能在当前的疫情下拢聚人心。《早报午乐场》第三集节目《与诗▪乐同行》邀请到三位剧场演员:陈珮文、郭沛珊和西蒂(Siti Khalijah Zainal),为观众朗读动人的华语和马来语诗歌和文学作品。
文本中年代最早的是邱菽园在上世纪30年代发表的《星洲竹枝词》。“竹枝词”的形式类似民歌,邱菽园在描绘本土生活的诗歌中融入了马来语、英语和不少方言词汇。《星洲竹枝词》就出现了一连串的“马”,比如“马干”(Makan,吃)“马莫”(Mabuk,醉)等马来语,并将之巧妙融入旧体诗的创作,诙谐有趣。此外,朗读者也将带来陈志锐、非心、梁文福、依沙▪卡马里(Isa Kamari)等人的作品。
扫描二维码,从微信小程序收看节目。
三位演员都是资深剧场人。陈珮文和郭沛珊多年来活跃于本地华语剧场,西蒂是2014年青年艺术奖得主之一,涉猎的剧场和电视作品都不少。
梁海彬说,疫情对剧场带来了巨大冲击。身为演员,没有了演出就更应该去重新审视自己过去的作品、表演。虽然这次录制的是网上节目,但是剧场表演未必会因此变得扁平,“我们不要被科技所限。反过来,剧场其实也可以拥有电影元素。”
诗文讲究音乐性,这场朗读节目也将配有量身定做的音乐设计,由黄丝敏和潘在恩担任音乐制作人。黄丝敏也是“Poems on Air”计划的发起人,把一系列本地文学作品改编为歌曲,包括黄凯德的诗集《三四行》。
《与诗▪乐同行》聚焦14部本地文学作品
演出中有不少华语和马来语的穿插,考验演员的默契之余,表演也需要细心揣摩。西蒂说,朗读需要她用表演为文字填上颜色,流露出它更深层的意义。这种穿插形式也有助于打破藩篱,把马来语诗歌介绍给许多从未接触过这些文字的年轻观众。
由于节目是现场录制,音乐设计因此需要搭配演员的表情和演技,成为叙述故事的一部分。黄丝敏透露,这其中包括了许多从生活中采集而来的自然声音,好比户外的氛围音效,又好比搅动一杯咖啡的声响,这些都能成为声音设计的一部分。“用声音讲故事需要摸准节奏,而很多时候空白、安静的瞬间也很重要。”
梁海彬希望演出能跨越语言和时代的界限,而新加坡的本地文学在杂糅的语言下也能更贴近生活。
朗读者能为文字赋予力量。从不同时代背景下织结而成的故事里,抽选出引人共鸣的文字,朗读出来,而这需要朗读者对文字付出至深的感情和表演。
节目配制量身定做的音乐设计
诗歌和文本由三人相互轮替朗读,朗读时须带出文本的音乐感。陈珮文说,录制节目时没有现场观众,这让演员们感觉缺少了现场感。这对她来说也是新的尝试,但她觉得有许多可以试验的空间,或许将来能把网上演出所获得的启发带到现场舞台上,那或许会产生新的火花。
《早报午乐场》是#SGCultureAnywhere艺文活动之一,获国家艺术理事会支持。《 与诗▪乐同行 》将于5月31日星期日下午3时在zaobao.sg和早报面簿首页播出,艺理会首页也会同时发布。 另外,节目会通过微信小程序同步首播。只要打开微信,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扫描以下的二维码就能前往直播厅。之后,点击“开播提醒”,即可在开播前接获收看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