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已经耄耋之年的能度法师,平日里在她的“爱道小苑”深居简出,看书、写字、画画、莳弄花草,就是法师清静修行的日课。法师谦逊低调,她的名字当然不会出现在新华文坛,甚至鲜少出现在公共视野。认真拜读药师行愿会于2014年为法师出版的70万字文集,我就在想,新华文坛怎能少了这些般若文字,法语清流。
毕生修行者的日常
《一苇文集》共分为五册12辑,分别为第一册佛学论述、教界时评;第二册弘法讲座、演说开示;第三册历史纪实、景仰哀思、传略祭文;第四册神州行脚、圣地朝礼;第五册生活札记、莳花拾趣、戏剧小品。此外,法师也擅长水墨丹青,辑12收录多幅法师的画作以及珍贵历史照片。
1959年,法师负笈台湾,在新竹女子佛学院学习深造。1964年,29岁的能度法师应新加坡女子佛学院之聘,南来新加坡教导佛学,为新加坡佛教女众僧团培育人才,因此和新加坡结下深刻因缘。
展现古典文学造诣
能度法师数十年坚持写作,日积月累,蔚为大观,除《一苇文集》外,还著有《源自佛教的成语浅解》《杨枝甘露》等。阅读和写作可以大大丰富人生,法师经由文字构建起她的文学天空,又因为佛法修行成就她的佛法世界,一个人走过数倍人生,如此富足丰盛,令人赞叹。
祭文这种文体最早可追溯到汉代,述事继志,文字简洁,语句铿锵有力,自成文学高度。即使在文化大国,如今能写传统祭文的人也不多见。1919年五四新文化运动推行白话文,让随后的几代中国人以及海外华人与传统文化渐行渐远,正如中国作家陈丹青所说,我们一直生活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后果”中,所以当我看到能度法师充满古典气息的祭文传略,心里既震撼又感叹。
能度法师1935年生于中国广州,幼时在粤西高州益寿庵长大。少有清信,乘愿出家。
1950年,法师辗转来到香港,进入当时港岛殿堂级佛教学府——东莲觉苑宝觉佛学社求学。法师在书中以大量篇幅追忆青少年时代的成长,时值时局动荡,东莲觉苑汇集大批饱读诗书的知识阶层,诸多教内名师,如印顺导师、海仁法师、摩竺法师等当年也在香港升座讲法、开山建寺、创办佛教杂志。法师虽然命运多舛,颠沛流离,但有机会亲近学界名宿、教界名师,追随佛法,增长学问,不断积累生命资粮,也是时代造就的不幸中的大幸。
佛陀是人不是神,是一位觉悟圆满的智者。学佛先学做人,能度法师的文字让我们感受到一位自小出家,毕生修行者的日常,以及经过起起伏伏的生命历程,佛法带给她与众不同的人生。书为文字般若,能启迪观照般若,进而悟道,便可证得实相般若。语言、文字、著述、出版,对弘法传教以及个人修养非常重要,法师的文字,写出真情实感,写出质朴的心底和情怀,求真就是悟道,朴实才显真义。
“传略祭文”是能度法师文集中的珍贵篇章。法师数十年间有机缘接触到众多佛教界高僧大德,随着他们舍报圆寂,相继凋零,法师写一系列敬悼文章,她用饱含深情的笔触,凭着细致观察,让我们认识一位又一位个性鲜明,令人肃然起敬的长老名师。最为难得的是,由于法师的旧学功底,古诗文造诣,她所撰写的传略及祭文,留下珍贵史料。
辗转两岸三地
从文集分类看,法师著述丰富,涉及面广,既有佛法义理的鸿篇论述,也有通俗易懂的宣讲开示;既有记人记事的历史纪实,也有点点滴滴的生活随感。文集的可贵之处,是让我们见识到一位出家僧人的日常,甚至因为法师不间断写作几十年,至今笔耕不辍,追随她的文字,我们也在感受她的完整生命历程,精神世界。尤其第五册生活札记,她把日常生活、人情往来、兴趣爱好,甚至挫折病痛,以散文的形式娓娓道来。让我想起《金刚经》的开篇,以简洁文字,平淡叙事,记录佛陀朴素的日常。
2014年,为庆祝法师80大寿,也为纪念法师移居岛国50年,弟子及信众发心,将法师数十年来陆续发表在港、台、新,各地刊物上的文章进行收集整理,精选其中篇章,集资出版《一苇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