床是伦理的空间
作者进一步窥探那潜在问题:“这问题不只在台湾,日本也有这样的现象。在日本,离婚率最高的年龄层是在中年以后,就是孩子长大离家后,做妻子的觉得应尽的责任已经尽了,便提出离婚……”读到这里,我联想起20年前的一位美国上司。十年前我和他联络上,他在信里透露了令我讶异的状况。原来,他的孩子们都长大了,太太于是到另一州去从事历史文物研究。研究了一阵子,决定追求自己的人生意义,致力于学识研究,也就和先生离婚了。那时候,我实在不明白,一对夫妻携手走来,好不容易孩子大了,婚姻却开始破碎。《孤》给了我对生活面的另一番诠释。
“伦理孤独”里,内容涉及到夫妻间卧房里的吊诡。“一张床是一个伦理的空间,规定必须住在一起。可是在这张床上要做什么?要经营什么样的关系?却没有伦理的规范。也就是有伦理的空间,但没有实质内容。” 作者解剖出夫妻间的伦理。这即普遍的现象,尤其是在饱受儒家熏陶的东方社会。实际上先生和太太的言语内容已经泛黄了……蒋勋提到:“他们一天对话不到十句……可是这是她最亲的人,伦理规定他们晚上要睡在一张床上,他们却没有任何关系,包括肉体、包括心灵,都没有。”字里行间淡淡的流露出一种茫然的震撼,刺激着我们的思维组织。
我对书中最后的两卷特别有感觉。“思维孤独”的解构有小说的寻味。前端,作者提及了一位修读哲学的好友说:“台湾根本不可能有哲学。”以这为切入点,蒋勋谈及了希腊逻辑、佛经、圣经,其内容蕴含着让人深思的见解。在好几千字以后,作者叙述多年后邂逅了这位同学,他做了生意发了财,却反问作者:齐克果是谁?齐克果是当年这位哲学系的同学很喜欢的丹麦哲学家。间接的,物换星移的矛盾轻描淡写地跃然纸上。而蒋勋后来说了:“在儒学文化强烈的影响下,那个哲学系朋友说的话也许会成真,台湾不会有哲学家,因为我们其实不太善于思辨,也很少有机会思辨。”剧情告一个段落,却开拓一片思辨的天空。
不善思辨也少有机会思辨
喜欢蒋勋的论述篇章,好几年前买了他的一系列丛书。最近因避冠病而窝在家,又翻了翻蒋勋的《孤独六讲》。其实,蒋勋的书我常常反复阅读,其中论述的深邃寓意,每每读后都会有别一层次的领会。《孤》共分六卷,即:情欲、语言、革命、暴力、思维和伦理,内容文字常不经意地触发着人的思绪,引入别有角度的探讨。就“情欲孤独”里,作者谈到当一片暴露个人隐私的光碟在市场流传的时候,他脑子里反复疑问:被观者的内心孤独程度,当时她会找谁说话?她又可能跟谁对话?她在哪里?她内心的孤独又是什么?
选择书中一小片段的论述抒发一些感想。实际上,这六讲藏有着相互的对照,其中的内容是相辅相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