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捐赠大脑提取的是整个大脑还是部分脑部组织?

萧玉丝说:“我当时是代表新加坡国家中风协会与丈夫一起出席脑库新加坡的成立仪式。我曾中风,了解患者所面对的难处,希望自己的大脑能协助研究员进一步了解中风对脑部造成的损伤,期望治疗取得新突破,惠及更多患者。此外,我们早前也同意将遗体捐做医科教学用途,这两者没有冲突。”

雷诺兹教授还说,捐赠给本地脑库的大脑组织将用于实验室研究。这些调查研究将通过基因变化、蛋白质变化、神经元损伤,以及是否存在病毒感染或毒性分子等实验方法,提供有关疾病过程的新信息,以及确定新候选药物。这些人类脑组织也将用于辨识破坏大脑细胞的分子,从而有望为未来患者提供更好的预防和治疗方法。

大脑提取过程将尊重捐赠者并谨慎完成,包括从头顶部取获大脑,尽可能减少对死者任何视觉上的影响。这让家属在办葬礼时可以选择让吊唁者瞻仰遗容。

药物、物理治疗及语言治疗等方法,可以帮助脑部神经退化性疾病患者缓解症状和提高生活质量。不过,这些患者的病情会随着时间推移而逐渐恶化。最终,多数患者在完成如厕、穿衣和刷牙等简单日常生活动作时,往往得依赖他人协助。

无论是身体健康者或是有神经系统疾病的人,只要年龄超过21岁,便可以登记在过世后成为大脑捐赠者。要强调的是,无任何脑部疾病的大脑与患有脑部疾病的大脑一样重要。这能让科学研究人员对比受损脑部组织和健康脑组织的差异。

·捐赠大脑给脑库与在医药(治疗、教育及研究)法令(MTERA)下捐献遗体有何不同?

捐赠大脑或许还未在本地普及,夫妇俩希望能有更多这方面的推广活动,包括通过新加坡国家中风协会等机构提高人们对本地脑库的认识,也将鼓励身边亲友参与这项计划,协助脑部医疗的开发研究,造福更多脑部疾病患者。

目前有32人通过脑库新加坡登记为大脑捐赠者,其中13人有神经系统疾病,19人则没有。

李志强医生强调,研究人员需要直接接触到受影响的脑组织,否则精神疾病的医疗研究在本质上会很困难。有了可用的脑组织供研究,才能更好地了解大脑的哪些部分受到影响,以及如何受到影响。这其中包括了解大脑结构、组织、症状和大脑功能之间的关系。这些信息也将增加对疾病的理解,从而使研究人员有可能找出更有效的治疗方法。

随着本地人口老龄化,年长一辈尤其要警惕脑部神经退化性疾病。受访本地医疗与科研领域专家探讨常见慢性神经系统疾病现有的防治方法与挑战,以及去年正式成立的本地首个脑库新加坡(Brain Bank Singapore)如何协助现有的脑部医疗研究。

陈金星(70岁)与妻子萧玉丝(66岁)去年参与脑库新加坡的正式成立仪式后,当场决定要在过世后将大脑捐赠给本地脑库。

事先与家人或法定代表沟通,传达自己希望在过世后捐赠大脑的意愿。接着,安排与脑库负责人会面,了解有关捐赠大脑的事项,并填写知情同意书以登记为大脑捐赠者。

针对以上预防方法,黄愫琳医生提醒,虽然没有哪一项更为重要,但是人们常低估参与新活动、社交和学习技能对保持大脑活跃的积极作用。现今有许多研究探讨各种锻炼大脑的方法,但最重要的是找到对自己来说具有足够挑战性的活动,既可以刺激思维方式,又能享受当中的乐趣,并持续投入更长的时间。

由于大脑是个复杂器官,所有部分都紧密相连,因此捐赠的是整个大脑。过程中所提取的脑组织样本将保存在零下80摄氏度的极低温度,或是使用化学方法保存至少10年供多次研究使用。一个完整的大脑通常可处理为多达约250个样本,用于多项不同的脑组织研究。

陈金星说,自己的健康状况良好,认同本地脑库也需要收到无任何脑部疾病的大脑捐赠用于比较研究。他说:“脑库负责人的说明十分清楚,让我们了解过世后会如何处理脑部提取的过程,使往生者的葬礼身后事能庄严地照常举行。我们也跟孩子说明自己的意愿,他们都十分支持。”

国立脑神经医学院神经内科高级顾问医生黄愫琳指出,近年患上神经退化性疾病的人数确实有所增加,这主要原因是人口老龄化,但上升趋势也与人们对神经退化性疾病如失智症和帕金森病的认识增强有关,促使人们更早寻求诊断和治疗。

黄愫琳医生说,失智症和帕金森病的治疗目前仍只是对症治疗。这表示现有的治疗可以帮助缓解疾病症状,但不能治愈疾病。事实上,通常不是单一因素导致像失智症和帕金森病等神经退化性现象。在这类病况的发展过程中,多种生物学和分子因素在起作用,包括年龄、种族、遗传、环境、饮食等因素的差异,在不同患者身上有不同的表现。这也意味着最好的医疗研究方法是直视患者的脑部组织,与健康者的脑部组织对比,从而获得更详细的信息,包括疾病的病理过程,而不单是通过血液或其他生物样本来辨识这些因素的影响。

大脑是人体最复杂的器官,在年长者多面对的脑部神经退化性疾病面前,医学界仍未找到理想解决方案。受访医生解释,这是因为在人类大脑活着时无法展开安全、充分的详细研究。死后捐赠大脑有助研究与开发神经和精神疾病的新疗法,造福后代。针对捐献大脑给脑库新加坡的条件、过程及大脑用途等常见疑问,脑库管理者一一解答。

大脑是人体最复杂的器官,也是确保每个器官正常运作的总指挥官,控制与调节人们的呼吸、睡眠周期,也影响人们的思维、情绪和感知能力。现代科学的进步使人们能从生物学的角度探测大脑活动,然而像失智症、帕金森病等神经退化性疾病,目前还未有完全治愈的方法。

捐赠脑库的大脑组织将用于实验室研究

心理卫生学院精神科高级顾问医生李志强也说,现代科学使人们能理解大脑的生物学和神经递质在精神疾病中所发挥的作用。然而,这并不能完全解释为什么相同精神疾病对不同患者的影响程度不同,包括有些人的症状比其他人严重,或是不同人对相似的治疗反应不一。

脑部疾病治疗的挑战

亦担任脑库新加坡副主席的黄愫琳医生说,与生活方式相关的风险因素如抽烟、喝酒,以及高血压、高胆固醇和糖尿病等心血管风险因素,对中风和血管性失智症的影响显著。相对来说,遗传因素虽然存在但较为罕见,而当中帕金森病的最大风险因素是老龄化。她说,虽然良好地控制“三高”风险,避免吸烟或饮酒,以及保持一定的运动锻炼对维持健康生活很重要,但确保睡眠充足,减少认知能力下降的风险同样关键。

·登记为捐赠者事前要准备什么?

社交与学习有助锻炼大脑

根据2017年全球疾病负担研究,新加坡最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是中风、失智症、癫痫和帕金森病。中风是本地第四大致命导因;本地每年大约诊断出150起癫痫症新病例。目前,新加坡有近8万2000人患失智症,大约8000人患有帕金森病,到了2030年,失智症患者的人数预计将超过10万人,而患帕金森病的人也可能增加一倍以上。

此外,积极的社交生活也有助降低患抑郁症和失智症的风险。因为在社交过程中,人们会同时运用多层面的认知功能,对建立大脑的认知储备有益。

一旦成功注册,将收到一张脑库新加坡的捐赠者卡片。随身携带这张卡片,以便发生紧急情况时,医护人员可立即辨识出大脑捐赠者的身份。

南洋理工大学李光前医学院、国立健保集团、国立脑神经医学院在去年合作成立本地首个大脑研究资料库。脑库新加坡主席理查德·雷诺兹(Richard Reynolds)教授指出,大脑是人体最神奇的器官,但人们对它仍很不了解,因为在人类大脑活着时无法展开安全、充分的详细研究。脑死后的捐赠可以造福后代,让研究人员从微观层面研究大脑组织样本,更好地理解大脑损伤的原因,以及亚洲遗传性背景因素,对于失智症、帕金森病、中风、抑郁症和精神分裂症的影响。

黄愫琳医生说:“对一些人来说,锻炼大脑的活动可能是玩数独、填字游戏或拼图;对另一些人来说,可能是尝试新食谱,学习一种新语言,学习一种新技能或乐器。即使是打麻将也是一种挑战智力的游戏。此外,打太极拳证实对帕金森病患者有益。事实上,任何患有神经退化性疾病的患者若能定期锻炼都是有益的。最重要的还是找到一项喜欢的活动,才能长时间坚持做。”

夫妇同捐大脑和遗体

有意了解更多详情,可致电65926952或阅览www.brainbanksingapore.org网站。

针对过世后将大脑捐献给脑库新加坡的条件、过程及大脑用途等常见疑问,脑库新加坡管理人沈宝玲博士为我们一一解答:

不适合成为大脑捐赠者的群体包括在死亡时患有传染病,如B型和C型肝炎、血液中带有爱之病病毒(HIV)和患肺结核的人。

·捐赠大脑者须具备什么条件?

脑库新加坡收集的脑细胞组织将专门用于研究,也受人体生物医药研究法监管。这与在MTERA下将遗体捐赠用于器官移植、研究和医科学生的解剖学教学并不一样。后者的身体主要是用于医学教育目的,帮助训练医生做外科手术,而为了保持身体的解剖结构,身体需要以特殊的方式保存。捐赠脑部给脑库新加坡则是可选择加入的额外计划。这包括允许捐赠个人大脑和脑脊液,帮助研究与开发神经和精神疾病的新疗法。

大脑须要在捐赠者死亡后的48小时内取出及保存。这是因为在48小时后,脑部组织样本会发生不可逆转的损伤,对脑部研究会无用处。脑库新加坡一旦接获捐赠者的死亡通知,将做出一系列安排,包括将遗体运送到专属停尸房,准备提取捐赠者的大脑,完成后也将确保遗体及时运回家属身边,以便做葬礼安排。

脑库新加坡解答捐赠大脑常见疑问

·取大脑的过程包括什么?

人口老龄化使神经退化性疾病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