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小贩文化受到政府的最高重视。在8月的国庆群众大会上,总理宣布我国将成立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遗,把新加坡小贩文化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

中年汉子,土生土长于新加坡。祖籍广东南海,行医多年,饮食更多年。俗语说 “富过三代,方知吃穿”,因此还未敢称是食家。

为促进本地华族的交流和英语的学习,我国自上世纪70年代推广讲华语运动。新一代华族很多都不会讲方言,对自己祖籍的方言/地方文化也渐感陌生。本地娘惹族群也是如此,上学被编入华文班,久而久之,便淡忘娘惹家庭常用的马来语和方言,逐渐疏远了娘惹文化的源头。

马来菜非均质菜系

小贩文化毕竟是饮食文化的分支。传统主流饮食文化是地方文化,小贩文化也不例外。严格来说,“中华料理”只是个概念。实际上,我们每天吃的佳肴都带有地方文化特色。

不懂方言,对地方文化相应陌生,对地方饮食文化自然也了解不深。小贩美食与地方饮食文化相呼应,若年轻一代对自身饮食文化一知半解,小贩美食的传承堪忧。

娘惹族群是马来族和华族的交融。在新马两地,这小小的族群主要分布在被英国殖民政府称为三个“海峡殖民地”(Straits Settlements)的地方:槟城、马六甲和新加坡。娘惹菜也不是均一的。槟城娘惹菜受了泰国的影响,味道比较清香精细。

无论成功与否,这是本地饮食界的一件大喜事。不过在这喜气洋洋背后,却也藏着几重隐忧和暗流。

马来菜也不例外。许多本地非马来族同胞也许以为马来菜是一种相当均质的菜系。其实我们熟悉的马来菜,只是西马来西亚/马来西亚半岛南部/柔佛州菜肴。到了北部,如吉兰丹或吉打州,马来菜式显然不同。北部烹调注重香料的配搭,南部菜肴偏辣,口味比较重。Mee Soto是柔佛、新加坡常见的马来美食,在北部就罕见了。

饮食文化的传承也包括食材。另一个隐忧便是食材问题。基于公共卫生的考量,有关政府部门几乎采取“独孤一味”的“禁”字诀。许多昨日的经典小吃都已失传,“古早味”一去不复还,如鸡饭摊卖的鸡肠,猪杂汤常见的猪红、猪肺、猪横唎(胰脏),和配粥的鱼生等等。

记得有一次在槟城一家出名的娘惹餐馆用饭,想吃我们偏爱的黑果鸡(Ayam Buah Keluak),问店主为何菜单上没有这道经典娘惹菜。店主的答案让我们惊讶,黑果在马六甲和新加坡才有,在槟城是找不到的。店主是在新加坡吃过黑果鸡,一般槟城娘惹人对这道菜可能闻所未闻,更别说吃过了。

最近在澳大利亚吃了一碗越南牛肉和鸡河粉。尽管澳洲在食材管理方面非常严谨,却也没对鸡红祭出禁卖令。一招走天下,何时招数尽?

所谓的粤菜,是指广东省三大籍贯:广东(广府菜)、潮州和客家菜式。客家菜可以分得更细,更区域化。大埔客家名菜以算盘子为首;汕头尾的海陆丰客家地区的代表菜有擂茶。两者各有特色,不过许多大埔客家人可能从来没吃过擂茶,同样的,海陆丰客家人也可能未曾尝过算盘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