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废名在《地方作家谈》,特别将以 “忘八蛋”为笔名的马宁定位在“够得上负起马来亚地方文艺任务的地方作家”之一,证明马宁对新马文坛的影响。
知道一点新华文学……
1933年,励志社演出他的三篇独幕剧。然而,理念上却引起反弹,作者郑文通与马宁展开一场激烈的笔战。笔战没有维持很久,隔年,马宁便回中国参与抗战,且于1943年出版回忆录《南洋风雨》,收入他在新马的生活体验,以及对马来亚社会的思考,为自己的新马经验留下重要一笔。
1909年出生于中国福建龙岩县的马宁,原名是黄振椿。1925年,在厦门集美师范学部念书,后因参加学潮而遭到开除。然而,马宁参与社会改革的理念并未因此减低,他辗转加入左翼作家联盟。1931年,为了与家人聚会,南下新马。
马宁直到1946年才重新踏入新加坡的土地,他与汪金丁同在华侨中学任教。他除了参加马华文艺座谈会之外,也经常在胡愈之主编的《南侨日报》发表作品。根据李锦宗分析,马宁使用多个笔名是为了躲避英殖民政府与白色恐怖。例如,1946年在新加坡参加“马华文艺独特性座谈会”时,马宁公开的名字是“黄柏堂”。然而,1948年,他仍躲不过英殖民政府的追捕,被驱逐出境。1950年,马宁回到福建,获得重用,担任福建文化处处长、福建省文学艺术联合会副主席等职位。2001年,马宁在福州过世,享年92岁。
隔年,初到新加坡的马宁积极投入当地文学。他参加当时最大的青年组织励志社,同时也协助《南洋文艺》的编印。同年,他以“曾强”为笔名,在《国民日报》发表独幕剧《大学生与姨太太》。马宁作品丰硕,其写作速度也多得赞赏。以1932年为例,他便在《南洋文艺》刊登短篇小说《三个死在轨道上的暹罗警察》与独幕剧《一个女招待的死》,也出版中篇小说《灰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