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文福是20世纪80年代新谣运动最早开拓者之一,经典作品富有鲜明新加坡华族文化特色和家国情怀,更是几代国人的集体回忆。实践剧场则是本地历史最悠久的专业双语剧场,深具影响力,作品被世界各地剧团多次改编和演出,成为东南亚文学经典。

个人奖和团体奖得主各获奖座一座和现金1万元,也分别获项目资助金1万元和2万元(团体奖数额从本届起上调,原为1万元)。

由郭宝崑和舞蹈家吴丽娟在1965年成立的实践剧场,是本地历史最悠久的专业双语剧场,深具影响力,迄今呈献超过350部广受好评的作品,不乏经典、原创及实验性,跨语言与社群。

《棺材太大洞太小》《灵戏》《郑和的后代》被世界各地剧团多次改编和演出,成为东南亚文学经典。

已故戏剧家郭宝崑曾形容梁文福在艺术界扮演特殊角色:在文学和音乐之间搭建桥梁。

第五届新加坡华族文化贡献奖即日起接受提名,8月2日下午5时截止,可上网singaporeccc.org.sg/zh-hans/sccca了解详情。

文化奖(音乐)得主梁文福(57岁),是20世纪80年代由年轻人自发掀起的新谣运动最早开拓者之一。新谣作为本地华族文化的载体,梁文福的经典作品如《新加坡派》《麻雀衔竹枝》《一步一步来》《太多太多》《历史考试前夕》等,都富有鲜明的新加坡华族文化特色和家国情怀,更是华族文化的传播工具,几代国人的集体回忆。

新谣代表人物梁文福博士和新加坡历史最悠久的双语剧场——实践剧场,获颁第四届新加坡华族文化贡献奖个人奖和团体奖,以表彰他们为新加坡华族文化的传承、推动和发展作出的卓越贡献。

实践剧场近20年融合东方文化故事和西方传统音乐剧,开创新加坡华语音乐剧独有形式,如《老九:音乐剧》《天冷就回来》《聊斋》。现任艺术总监郭践红说:“我们作为组织来领奖,更多是代表很多年来在艺术领域耕耘,从不同方面支持我们,各行各业的朋友们。他们看到艺术和华族文化的重要性,才能让我们这么多年存在到今天。无论是文化艺术或华族文化艺术工作,坚持走下去都不容易,更需要大家的支持与认可。”

梁文福得奖后在记者会上说:“衷心觉得文化的定义是生活方式,不管新谣或戏剧艺术,我希望它不只是在颁奖礼才得到肯定,而是新加坡人将艺术生活当成人生的一部分。新谣不只是在国庆日或特别仪式才演唱,而应该是陪伴我们一生,在不同时刻都能成为我们的人生记忆的文化载体。我希望自己的作品与其他新加坡创作者都有这样的情怀,将创作、艺术、文化融成我们的人生。”

华族文化贡献奖成立于2017年,去年因为疫情被迫延迟一年举行。评委会主席郭振羽教授说,去年一共收到36份个人提名及16份团体提名,除了艺术领域,也首次收到来自会馆、武馆、流行文化、电影、艺术历史与创意设计等领域的提名。

颁奖礼昨日在新加坡华族文化中心举行,主宾为文化、社区及青年部长兼律政部第二部长唐振辉。

郭践红:坚持走下去需要支持与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