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国立大学设计与工程学院土木与环境工程系王锦彬副教授接受《联合早报》访问时说,本地目前主要采用环路感应器科技,动态地控制交通灯时间。这个科技无法衡量车龙或行人流量,但这些却是司机和行人面对延误的重要原因。

根据实时交通需求调整 减少延误行程

谢宛庭也提醒,感应器有可能被公众视为一种监测工具,或引起隐私问题的争议。当局要是能让公众了解收集数据的用意和用途,将有助解除这层担忧。

她说,让系统预测短期内的交通情况相对容易,但要训练系统有能力应付突发事件或意外则不简单,因为系统一定要够灵活,以照顾不同道路使用者,例如要考虑到脚踏车道,或让巴士及紧急车辆优先通行等。

他也指出,在考虑大规模采用“CRUISE”之前,系统必须先通过严谨和严格的测试,以保障安全和确保表现达标。

但王锦彬指出,由于智能交通灯系统非常依赖影像画面,利用人工智能处理画面,以及将画面发送到中央处理器,因此系统是否有效,取决于画面在不同天气情况下的质量、画面处理和辨识速度,还有通讯速度。

在“CRUISE”计划下,陆交局会在两个路段,靠近交界处和人行过道的九个地点,安装传感器,捕捉车辆与行人的身影。有了这些接近实时获得的资料与数据,当局便可利用人工智能技术等,帮助我国开发智能交通灯推算程式,优化交通灯和行人过道的变换时间,让交通更顺畅。

有了这些接近实时获得的资料与数据,当局便可利用人工智能技术等,帮助我国开发智能交通灯推算程式,优化交通灯和行人过道的变换时间,让交通更顺畅。

试验计划若成功,将为我国下一代智能交通等控制系统奠定基础。

陆路交通管理局去年5月开始,在企业路和文礼大道一带测试新型智能交通灯控制系统,试用人工智能和多个感应器的数据融合技术来让交通更顺畅。

陆交局在2018年宣布与新加坡科技研究局属下的资讯通信研究院(I2R)合作,开发“CRUISE”。在计划下,当局会在上述两个路段靠近交界处和人行过道的九个地点安装传感器,捕捉车辆与行人的身影。

新加坡科技设计大学工程系统与设计副教授谢宛庭博士也提到,感应器必须能探测到车辆和行人,但安装费用不能太高。系统规模必须能扩展,在理想的情况下,最好能涵盖多个交界处,并可以在一个交通廊道,甚至在整个城市同步运作。

他提到,采用人工智能的交通灯系统则是掌握交通流量和速度的另一个方式,它能提供更多信息,包括车辆类别、车辆动向,以及在交界处等候过路的行人资料等。这些信息有助交通灯根据实时的交通需求做出调整,减少司机和行人的行程延误。

交通部长易华仁日前书面答复武吉巴督区议员穆仁理有关新一代智能交通灯控制系统“CRUISE”(CoopeRative and UnIfied Smart Traffic SystEm)的开发进度时说,陆交局在2020年已完成“CRUISE”的实验室模拟和控制测试,原定同年底开始在企业路和文礼大道展开试验收集数据,但受冠病疫情影响,计划推迟到去年5月才进行。

易华仁说,试验计划目前仍处于较早的研发阶段,必须先利用收集到的数据优化相关演算法,才能进行进一步的测试,及扩大现场的试验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