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伸阅读

克兰芝海岸自然公园一带的海岸线海拔约2.5至3公尺,过去长年受到海浪侵蚀和冲刷而退化,也不利于红树林生长。

位于西北海岸的克兰芝海岸自然公园,可结合三策略于一园,是新加坡以“自然为本”保护海岸方案的“试验场”。

早在19世纪英殖民时期,新加坡总土地面积的13%是红树林。随着土地开垦和社会及经济发展等因素,红树林不断流失,目前仅占全国面积约1%,主要分布在本岛西北的双溪布洛、万礼和卡迪蒙苏,以及乌敏岛、德光岛和实马高岛等外岛。

新加坡的自然海岸线占总海岸线的约三成,其中约16%是红树林和泥滩,约12%为海滩等砂质海岸,以及不到1%的岩崖壁。

除了硬体工程等项目,红树林近年逐渐被视为新加坡应对海平面上升的一大法宝。

红树林的最大优势在于能减缓海浪与风暴潮对沿岸的冲刷,降低海浪冲击力,防止海岸遭侵蚀。红树林的根系也可吸收碳,并为野生动物提供栖息地,这些复杂的根系还能累积沉积物,跟上海平面上升的速度。

除了保留原有的红树林,公园局在海岸线修建一条400公尺长的石坡,保护海岸线且减缓波浪能量的同时,也能促进沉积物沉积,利于随海浪漂流的红树林胎苗在这里自然再生。

平时供公众休闲踏青的公园,在暴雨来袭时能储存雨水,待雨势转弱后再让积水慢慢排出。像“可淹没的公园”这类多用途设施,是新加坡在探讨以大自然为基础的海岸防护措施之一。

公用局也计划利用绿色空间作为调节水流的储水池,例如建造“可淹没的公园”(floodable park)。

新加坡也把红树林这个天然资源用于应对海平面上升。维护新加坡城市生态系统的主管机构国家公园局(简称公园局),采取了三大策略应对气候变化:一、通过2021年推出的“百万树木运动”,未来10年在全国多种100万棵树,绿化环境,以达到自然降温;二、加强防洪设计的韧性;三、改善生态环境,增强生态多样性。

研究红树林的海岸地理学家、新加坡国立大学地理系副教授丹·弗莱斯(Dan Friess)说:“东南亚各地的研究显示,修复自然环境以鼓励自然再生,通常比人工种植成功率更高。从长远来看,自然再生的红树林还可以提供更优质的生态系统。”

此外,公园局在红树林和次生雨林(secondary rainforest)之间,设计了一段植被带,种植南亚猫尾木(Mangrove Trumpet Tree)等约60个可耐受微咸水环境的本土树种,总数超过800棵。它们的功能是为不耐受咸水环境的次生雨林阻挡盐雾,为生物提供额外的栖息地,也为海平面上升和突发风暴潮提供缓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