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新加坡全年进口约13万公吨海产,其中仅有25%来自马来西亚,另外17%来自印度尼西亚,15%来自越南,43%来自其他78个国家和地区。
新加坡鱼商总会主席洪维恩(73岁)说:“我们的海鲜充足,而且品种很多,还比其他国家便宜。”
虽然新加坡进口的海产价廉物美,但在吴添水看来,如果能加强硬件设施,本地鱼商其实“大有可为”。
吴添水说:“我们三代鱼商服务五代新加坡人,已经习惯了。”
吴添水说:“渔获多的时候,老板也要亲力亲为。”
“如果能通电,我们就可以买冰柜,鱼虾可以更新鲜。以后不光能‘引进来’,说不定还能‘走出去’,把海产品卖给更多内陆国家。”
——吴添水 嘉发松记鱼行老板
从依赖单一国家,到开拓进口来源,裕廊渔港是新加坡进口食品多元化尝试的一个缩影。
裕廊渔港建成之前,新加坡的海鲜供应主要依赖本地的奎笼养殖,以及从马来西亚吉兰丹州和登嘉楼州每天陆路进口。1968年,新加坡全年进口4万公吨海鲜,当中超过九成来自马来西亚。
午夜时分,位于新加坡西南部的裕廊渔港迎来一天中最繁忙的时段。
为了扩大海鲜进口来源,1969年2月,占地5.1公顷的裕廊渔港建成并投入使用。此后,马来西亚以外地区的海鲜进口比率逐年增加,1978年达到40%。
延伸阅读
印度尼西亚的红鸡鱼、红斑鱼;马来西亚和泰国的甘榜鱼、君令鱼,还有中国、印度、挪威等地的三文鱼、白鲳、斗鲳、红脚虾……每天两三百公吨来自世界各地的冰鲜海产会通过渔港上百个鱼商摊位,提供给本地饮食业和海鲜加工业,或经由巴刹和超市卖给新加坡全岛各地的消费者。
建成53年,裕廊渔港没设电插座,也没有无线网络。设施条件所限,让大多数鱼商贩至今仍用纸笔记录订单。
他曾走访多地了解行情,受访时带着些许自豪的语气说:“新加坡的三文鱼比香港,甚至荷兰超市卖得更便宜。”
满载的渔船、货车陆续抵达,嘉发松记鱼行的老板吴添水(60岁)穿上防水靴,和员工一起卸下货物,运到自家摊位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