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说:“有许多老顾客都会一直‘督促’我好好跟妈妈学手艺,因为他们希望能继续品尝从小吃到大的味道。”

“像我儿子这样的年轻人,现在都不想从事这个行业,他们都想要在办公室工作,要有冷气,还要一周双休,所以真的很难找到合适的接班人。”

“现在,我的儿子已经工作了,女儿也在读大学。我很欣慰自己的努力能够让他们受到好的教育。”

靠小贩生意 改变家庭命运

黄埔市场联谊会及黄埔商店联谊会星期三(5 月 17 号)在黄埔小贩中心,举办了《食在黄埔》新书发布会,梁卓伦的故事也在书中。

虽然梁卓伦希望儿子可以接手洋服店,但28岁的儿子更想去追逐自己的梦想,这让梁卓伦感到很苦恼。

惹兰勿刹集选区议员、国防部高级政务部长王志豪也出席了新书发布会。

制作一套纯手工定制的男士洋服,在梁卓伦的店里需要一两个星期,梁卓伦要手工裁剪布料并缝制服装。现在,他一个月能做十多二十套,大多是老顾客的订单。

林素婷从小看着祖母和妈妈经营摊位,长大后毅然继承这份家业,希望有将近80年历史的摊位和独有的口味能够延续下去。

从中国河南农村移民到新加坡的陈振京(51岁),原本在本地的饭店当了11年小笼包师傅,后来为了应付子女的教育费和应付日常开销,他决定在小贩中心卖小笼包,至今已经12年。

《食在黄埔》也记录了已传承四代的潮州粿条面汤的故事。第四代传承人林素婷(34岁)的曾祖父在日军投降后创业,1970年代搬迁到黄埔小贩中心,到现在已经50多年了。

黄埔商联会和市联会名誉主席潘东尼说,这本书主要介绍黄埔小贩中心的美食、巴刹,以及邻里中心的店屋。

除了传承,书中也有靠小贩生意改变家庭命运的励志故事。

82岁的梁卓伦从17岁起,制作男士洋服65年,但令人惋惜的是,梁卓伦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接班人接手他的店铺。

一开始生意并不好,但陈振京不断听取客人的建议,改良小笼包,终于做出少盐、少油,适合本地人口味的小笼包,并且大受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