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这个市场在许多国家仍在快速增长,因此有很多空间让我们同当地社群合作,探讨如何为他们的业务发展提供助力。”

更糟糕的是,租金近年来不断攀升,加东的二楼店屋单位去年月租大约7000元。租用单位后,还须投资一笔可观数目来装修。

Incubaker的合伙人之一法拉(Farah Fami)受访时说,不同行业会有不同的运作需求,而这些需求未必能被满足。当共享工作空间市场上出现缺口时,业者就有进场的机会。

在Makers Studio里和其他服装设计师及服装相关科系的学生一起工作,为李颖涵带来更大的工作动力。“虽然服装设计工作相对比较独立,但有其他人一起奋斗,会产生一种鞭策力。我是一个喜欢交流的人,在共享工作空间里有机会和其他设计师交换意见,能迸发出设计灵感。”

龚万荣说:“JustCo会按市场需求,继续发展旗下共享办公空间业务,探讨是否还有空间让我们提供更多元的选择。作为共享办公空间业者,我们时刻准备好调整服务,以更好地迎合不断蜕变的职场趋势。”

自由时间工作的健身教练朱建桥(39岁)同样在Core Collective的加东分行为学员提供健身指导。他拥有运动科学硕士学位,对研究仍然很感兴趣,日后可能将工作重心移到学术界。

共享办公空间业者JustCo的联合创办人兼商务总监龚万荣告诉《联合早报》,共享办公空间在各地崛起,显示人们越来越能够接受这样的办公概念,具伸缩性的共享办公空间有可能在接下来10年内成为主流。

新加坡时尚协会开设的工作室有各类服装生产工业设备,让新晋设计师李颖涵无须做大笔投资,就能生产自己的服装系列。(卓祾祎摄)

共享空间形成自然人脉网络

“如果受聘于医院或私人诊所,会很难能够抽出时间带孩子上学或照顾年老的父母。以自由身执业的好处在于我们能够更好地掌控时间,继续为病人服务。这有助于提高执业的物理治疗师人数,病人的选择也就多了。”

“我们希望能帮助到更多新品牌,让他们能够展翅高飞,但我们的平台也见证失败。不成功可以是珍贵的学习机会。他们越早意识到运作方面的问题,就能及时止损,而不是一直流血。”

The Cocoon Space于2019年3月启用。新加坡时尚协会的设施与客户服务高级经理关宝玲告诉《联合早报》,成立目的是鼓励服装潮流相关活动,推动本地时尚生态圈的创意发展、合作及人才培养。这个共享办公空间也能用来举办展览、工作坊、联谊活动、快闪店和时装秀。

新加坡市场相对比较小,但业者相信为专门行业打造的共享工作空间在本地仍有发展空间。

谢文聪受访时说,原本考虑脱离共享工作空间,开设自己的健身房。他的学员中不乏商场老手,在为他分析整体经济状况和市场走势后,建议他继续以共享工作空间为据点。他听取意见的同时,也将服务触点增加到三个,为进一步发展业务铺好路。

该处也设有资源库,收集不同厂商的布料、蕾丝、拉链、纽扣等服装用料,为工作室用户提供灵感。

Incubaker则允许餐饮业者在有需要时,才租用空间进行烹调工作,而没有专属的厨房工作台。这个共享营运空间除了有灶台、烤箱、冰箱和各类烹调用具等,还提供储藏室来让餐饮业者进货后,直接把食材储存起来。

除了长期租用办公室,Core Collective的用户也可在须要开课或提供服务时,短时间租用工作空间。吴俊杰认为这种具伸缩性的工作方式非常亲家庭,有助于鼓励须兼顾家庭的物理治疗师重返工作岗位。

JustCo目前在亚太区的九个城市开设了近50个共享办公空间。公司目前还没经营为个别行业开设的专门工作空间,但已发觉到用户网络中形成越来越多微型社群。

在吴俊杰感觉希望渺茫时,Core Collective于加东的一家购物中心内开设新分行。Core Collective专门为健身教练及保健专业人员打造专属的工作空间,内附健身器材和保健专业人员工作所需的基本配备。

“保持开放的心态,并且在商业环境迅速转变时,随时调整方向或采纳更好的工作方式,也同样很重要。”

虽然能在住家烹调和包装产品,但小业者在销售方面会有限制。Incubaker的厨房持有新加坡食品局的执照,小业者就能在餐馆、商店和展销会上摆卖和推销产品。Incubaker孕育的产品多样化,有简餐、蛋糕饼干、酱料、瓶装鸡尾酒等。

楼下便是零售店面 能同消费者直接交流

吴俊杰协助复健的病人当中不乏运动员,如果有人在伤后产生阴影,无法重返赛场,他能够把病人转介给适合的心理治疗师,帮助他们尽早恢复自信。

开工作室最基本需要的缝纫机、熨烫机、包缝机(overlock machine)、人体模型和工作台面等,价格不菲,再加上租金和杂费,会把李颖涵压得喘不过气。

李颖涵从小梦想成为设计师,拥有自己的服装品牌。在设计获得青睐后,她也曾计划开设自己的工作室,但计算了启动费用后,觉得在没有收入的情况下开设工作室,过于冒险。

朱建桥日后若全职从事研究工作,会继续使用共享工作空间,在工余时间继续当健身教练。(张思庆摄)
健身教练谢文聪在听取学员的意见后,继续以共享工作空间为据点,同时把服务触点增加到三个。(唐家鸿摄)

物理治疗师吴俊杰(35岁)在医院、综合诊疗所及私人诊所服务10年后,萌生自立门户的念头。但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想要往外闯,面前是一道又一道的高墙。

Incubaker Studio孕育的产品多样化,有简餐、蛋糕饼干、酱料、瓶装鸡尾酒等。(档案照片)

JustCo在泰国曼谷市中心开设的办公空间所在大楼被定位为“中央商业区的沙盒社区(sandbox community)”,扮演企业家和创业新丁的桥梁。为了能长期支援数码企业和初创公司,JustCo特地设置供科技业者和零售业者使用的播客录音室。

“有业者愿意进场,肯定是看准了市场上的缺口,认为自己有迎合客户需求的方案。只要缺口持续存在,为专门行业而设的共享工作空间就有生存和发展的空间。”

JustCo在泰国曼谷市中心的共享办公空间特设播客录音室,供科技业者和零售业者使用。(JustCo提供)

要在本地开设共享工作空间并不简单。Incubaker联合创办人之一曾素琳指出,高成本以及有没有合适伙伴是最常见的挑战。她和合伙人必须找到有相同理念的器材和硬件供应商来协助降低成本、找寻租金合理和符合他们运作方式的地点,及同合适的技术专才设计共享工作空间。

工作室里常见的身影之一是年轻设计师李颖涵(24岁)。她去年11月以散发中国字画和山水画韵味的服装系列,赢得时尚杂志Harper’s Bazaar的新锐服装大奖,过后在工作室里生产得奖作品,在市面上出售。

乌节路上有一栋专门售卖原创新加坡品牌服装及产品的“设计·乌节”(Design Orchard)。它除了是喜爱本地品牌消费者的血拼天堂,也是本地服装业从业员的共享工作空间。

他的病人多集中在加东一带,因此在加东开设自己的物理治疗诊所,客流量会有所保障。不过,那里能租到的商业空间主要是店屋单位,而且多在二楼,对于行动不便的病人来说不理想。

法拉说,小业者在Incubaker运作了三至六个月,一般上就会清楚自己的运作模式是否可行。有些成功找到方向的小业者过后会另寻独立的运作空间,扩大品牌;有些则可能暂停业务,重新调整运作方向后再重新出发。

餐饮业的一般中央厨房,即使是有数个品牌同在一个屋檐下,也有各自的独立空间,品牌须自行添购器材和配备,才能运作。

微型社群冒起 用户网络有机成形

Incubaker于2018年设立,补上了市场上的一个缺口,让有志于在餐饮业大展拳脚的新手们先尝试当老板的滋味,处理所有工作环节,包括烹调、进货、控制成本、营销、出货、处理客户反馈、调整配方及口味等。

Makers Studio工作室的楼下是零售店面,李颖涵能同消费者及销售人员直接交流,获得产品反馈。(卓祾祎摄)

本地市场上已有为有一定规模的餐饮业者而设的中央厨房,但小业者,尤其是刚起步的业者,想找一个低成本的运作空间却不容易。

由新加坡时尚协会(Singapore Fashion Council)设立的共享工作空间取名为The Cocoon Space,除了有白领族一般会使用的办公室和会议室,也有一个供服装设计师将设计创意变成实品的工作室。

随着业务扩展,一些共享工作空间的用户从个体户变成小团队,其中一个例子是39岁的健身教练谢文聪。他如今有一个六人团队,在Core Collective的三家分行提供健身指导。

以开设在纬壹科技城(One-North)的两个JustCo办公空间为例,由于所在位置使然,聚集了科技、研发和媒体专才,他们之间的交流有助于推动合作项目及发展业务。

这个工作空间的一个独特之处在于楼下便是零售店面。李颖涵的服装系列也获选在店里头展示及出售,她能同消费者及销售人员直接交流,从中获得反馈,然后回到工作室改良产品。

艺术治疗师韩馥璟(46岁)也是Core Collective的用户。她任职于一所主流学校,以艺术治疗为学生做心理辅导。她在课余时间为其他客户提供辅导服务,每回租用Core Collective的设施一两个小时。

“课余时间提供辅导,像是我的‘副业’。由于使用共享工作空间的成本比开设个人美术室低,我能够把服务费用压低一些,回馈给客户。”

共享剪裁缝合间 服装设计游“纫”有余

接受《联合早报》访问当天,恰巧是他开业一周年。回顾过去一年,他庆幸有共享工作空间让他能低门槛创业。他在共享工作空间提供物理治疗服务,能直接使用健身器材帮病人复健。

Makers Studio工作室是新晋设计师的乐园,里头有各类用于服装生产的工业设备,让使用者能进行缝纫、熨烫、纺织印花和刺绣等工序。

说起共享办公空间,多数人会联想到白领族带着笔记本电脑和手机,到提供办公桌和舒适沙发椅的空间,找个安静的角落坐下、喝杯咖啡,然后开始工作。其实,共享办公空间也可以是让同一个行业的专才提供服务或从事相关工作的工作空间。这类工作空间一般上提供个别行业所需的器材和工具,减轻用户的负担。本期《实况报道》带读者去看一看这类本地较少见的共享工作空间。

吴俊杰于是在加东的这个共享工作空间里租用附有医疗床和办公桌椅等的办公室,于去年5月起独立执业,创建自己的品牌Milestone Physiotherapy。

“因为共享工作空间提供工作灵活性,即使我日后全职从事研究工作,也还是可以在工余时间继续当健身教练,不必牺牲掉任何一方面。”

另外,吴俊杰还得购入治疗床、治疗仪器,以及病人复健要用到腿部推举机(Leg Press Machine)等健身器材,这又得花费大约13万元。一旦开业就得背负大笔债务,让他却步。

更常见的情况是病人在复健后须要加强肌肉训练,吴俊杰会将病人介绍给健身教练。

餐饮业新手 先尝当老板

吴俊杰认为共享工作空间的伸缩性工作方式,有助于鼓励须兼顾家庭的物理治疗师重返工作岗位。(张思庆摄)

开设于纬壹科技城媒体城(Mediapolis)内的Incubaker Studio(简称Incubaker),专门为餐饮业者提供共享工作空间。乍看之下,空间像一个中央厨房,但运作并不一样。

共享营运空间的另一个好处在于它形成自然的人脉网络,能推动业务发展。Core Collective的用户有瑜伽教练、整脊师、心理治疗师、职能治疗师、中医师、营养师和芳香治疗师等。

本地开设共享空间成本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