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理公署(国家研究与开发事务)常任秘书陈祝全教授在会上发表演讲时指出,预测、精准和个体化医疗经过几年的铺垫,如今正逢人工智能的发展,能为医疗系统带来巨大进步。其中一方面是利用大数据进行分析,为个别病患提供所需的预防和治疗。
国立大学癌症中心血液肿瘤科高级顾问医生阿南德(Anand Devaprasath Jeyasekharan)助理教授就利用免疫分型(immunophenotyping),从病患的细胞中检测甚至预测出他们是否患有血癌,再采取最合适的治疗方案。
有助减少手术副作用
共有超过60名医疗人员星期六(8月3日)在国大医学组织常年研讨会上,围绕预测、精准和个体化医疗的主题,汇报各自的研究和治疗成果。国大医学组织旗下包括国大医院、国大杨潞龄医学院、黄廷方综合医院、亚历山大医院、国大癌症和心脏中心等机构,目前共获10亿元资助金额进行研究。
一个人的身体器官可能会在动手术过程中移动,影响周围的重大血管和组织,增加手术风险。本地开发新的三维投影系统,帮助医生在做手术前做好准备,开刀时也能充当“第三只眼睛”,透视病患的身体状况。
人工智能推动疾病预防与治疗
整体来说,医院过去三年采用人工智能技术协助进行了150多项手术。
阿南德说:“现在的癌症治疗更多样也更先进,但不一定适合所有病情。此外,有些治疗的费用一次可达45万元,我们更要确保方案是真正适合病患的。”
国大杨潞龄医学院也有研究团队探讨利用人工智能,能提早五年预测病患的脑部机能退化。
这项本地首创的医疗科技运用,由新加坡国立大学医学组织投入两年多的时间开发,分析了数百个病患病例。带领开发过程的是国大医学组织副首席科技官高羽嘉医生。
高羽嘉说,国大医院过去一年用新的三维投影系统进行六次复杂肝脏手术。团队将把这项技术扩展至心脏、大脑和肺部手术,惠及更多病患。
为推进相关的预测和精准医疗发展,我国2022年展开大规模人口健康研究SG100K,接下来几十年追踪10万名新加坡人的健康情况,包括他们的基因排序。研究院能依此找出影响亚洲人患上慢性疾病的社会、环境、生活方式和遗传因素。
延伸阅读
也是国立大学医院肝胆胰外科顾问医生的高羽嘉说,肝脏周围有多个重大器官和血管,肝脏手术是最复杂的手术之一。一项国际调查就发现,病患在进行肝脏手术后引起副作用,平均须花费额外约3万4000美元(约4万5000新元)治疗,每人额外住院九天。“我们开发的系统有助减少手术副作用,让病患更快康复。”
他解释,系统运用病患器官扫描图,通过人工智能分析生成一个三维全息图像(Hologram),让医生能更好地了解个别病患的器官状况,预测手术过程中可能发生的不同情况。手术期间,医生也能通过仪器,把器官图像投射在病患身上,更全面掌握器官周围的状况。
陈祝全提醒,这一轮由数据驱动的医疗改革须建立在信任的基础上,包括征求病患同意,以及打造可靠的数据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