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是《联合晚报》编辑组第二主任)

最近,创意十足的快餐店又有了新口味雪糕,女孩自动报到。那位熟悉的老婆婆服务员不在,甜品柜台是由两个年轻的男女服务员负责;女孩鼓起勇气要求试一试最新口味的雪糕,但被一口回拒了。试吃在饮食业是常见的惯例,我尝试向他们解释,但他们面带微笑,仍说:“我们的规定是不能试。”我明理地回答他:“没问题。”而女孩最后点了原味雪糕。

还有一次,我到一家著名西餐连锁店用餐,当我点的烤鱼送上时,饥肠辘辘的我赶快切了一块往嘴里送——咦,怎么是凉的?到底搁在那里多久了?真的是令人难以置信的失水准!而且我也担心有卫生问题,于是告诉了服务员,看她的表情很麻木,不过还是答应给我换一份新的。

破格带来意想不到的结果

如果这家餐馆的员工能够设身处地为食客着想,或许他会做出不一样的决定——通知厨房先处理这道食物,让顾客尽快与家人同步享用食物。在这种情况下,管理层设置了不适当的程序,如果员工能够自主打破所谓的SOP,肯定会给顾客带来完全不一样的体验。

我暗忖:那还差不多。没想到,一等就是半小时,家人都吃完了,我的食物都还没来。一问之下更令人气结,服务员说我的“订单”是后来另加的,所以要照“排队”。我的妈呀,首先是他们的食物未达标需要更换,错不在我,不应该算是“新订单”;其次,让我等也就意味着,这张餐桌无法尽早腾出来给下一批食客,不只因让顾客空肚枯等而导致观感不佳,也影响餐馆的服务和生意(虽然只有一桌)。

主管公共服务的贸工部长陈振声日前就说,公务员应该勤跑基层,倾听人民的声音,以确保公共服务部门在制定政策时不会闭门造车,“活在象牙塔里”。这其实也适用于企业甚至生活中,我们应该站在产品或服务使用者的角度来制定条例;规定是在客观情况没有改变之下适用,一旦发生变化,就应允许员工在合理的情况下,因时制宜,让产品或服务更加符合现实情况,这才是大众之福。

离开后,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在这个事件中,其实各方都没有错,消费者不希望误买了自己不喜欢的产品而造成浪费,服务员则要遵守公司的规定;反而,看起来是那位老婆婆服务员的举措不够“规范”,但是,带来的却是各方都很满意的效果。一种标准的运作固然造就一定的效率和服务水平,但如果允许一定的破格行为,有时候会达到一种意想不到的结果。

应允许员工因时制宜

快餐店推出新口味雪糕,女孩想试试看,但又怕不喜欢,在柜台前迟疑了一下,老婆婆服务员笑了笑说:“来,我给你试试。”接着拿了一把小汤匙,盛了一小口雪糕让她试。小女孩觉得味道不错,点了新口味雪糕,欢天喜地吃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