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走出屋外,天上的白云如此精彩,停下掏出手机拍照的那一刻,好像放下了什么。还好有这些云,日子,还是过得不错。

有种被时代推着走的感觉,熟悉的工作变得不熟悉,每天见面一起开会沟通的同事,都变成了电脑上的对话窗口,咚、咚、咚,一个接一个跳出来跟你说话。有时应接不暇,跟他们说“手不够用”。因为做新闻,要跟时间赛跑,我们的挑战是,不能“慢慢”适应。

当人变成窗口

(作者是联合晚报编辑主任)

经过了两个月,外面终于开始动起来。大晴天里,天空美得像画,从超市回家的路上,我走在无人的小径,朵朵白云一路相伴,好久没有这样,纵使顶着烈日、挥着汗,也感觉舒坦。

当大浪来了,接受和适应是最好的方式,大浪退去,沙滩上不会只有垃圾,还会有贝壳和美丽的小石子。因为情势所使,让我们看到很多的不可能,其实可能;很多的可能,其实费劲。被推着走的每一天,都在学习,好与不好都要记得。这一波退去,必有所获。

四月的一道阻断令下来,我们迎来前所未有的工作体验,没再讨论可不可行,就把大多数编辑安排居家办公了。

台湾作家及媒体工作者杨照前阵子在“新加坡书展线上周记”中,对线上往来的新常态,提出他的担忧。他说,冠病疫情助长了新技术突破、视讯盛行,人在哪里,变得不重要,但也正因如此,人类感官运用的方式加速改变,长久留在家中,过度依赖视觉和听觉维持交流,将压抑触觉和嗅觉等细腻感官的发展。他鼓励人们多看书,不让感官退化。

刚开始,我会对着电脑桌面的一整排对话窗,靠在椅背上,失笑起来。当人变成窗口,当说话变成打字,当简单变成繁琐,我偶尔会有莫名的感觉。

两个月不知不觉过去,现在还不能说接下来日子会不会如常,如常是什么样子也说不准了。

  疫情当前,人人尽一份责任,防病毒扩散,确是上策。但当大家都开始谈论居家将是新常态时,作家的担忧放在更长远来看,其实不能小觑。然而现实是,当便利和成本占上风,多少人会顾虑这些?凡事有可取与不可取之处,如何衡量,数据不一定给得了答案。

好与不好都要记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