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能先了解自己是否属于糖尿病高危群,或许可提早预防这个慢性疾病。下列属高危群:
·前期糖尿病者,如有肥胖问题或生活饮食不当,加上缺乏运动,易患糖尿病;
多懂一点世界糖尿病日
·高血压;
从2007年起,联合国将11月14日“世界糖尿病日”升格为“联合国糖尿病日”。
·有体重超重、肥胖问题;
通过验血,血糖超标,验证患上糖尿病。其实,很多人属于糖尿病前期却未知,仍摄取不当饮食,加速走上糖尿病之路。
对于糖尿病前期者,应改变生活方式,降低其患上糖尿病的概率,这包括结合健康饮食和体能活动,将体重减轻5至7%。
·父母、兄弟、姐妹中有人患有糖尿病;
三、神经病变
·曾生过体重超过4公斤的婴儿;
老年人的发病率更高,每10人中有三人患有糖尿病。2010年,我国耗资超过10亿元对抗糖尿病;到了2050年,这笔费用预计将攀至25亿。
肾病糖尿病是引发肾病的首号原因。高血糖导致的毒素如晚期糖基化产物(AGEs)累积在人体器官内,会对器官造成成破坏。
糖尿病可引发哪些并发症?
高血糖毒素导致肾脏内的肾小球硬化,一般患糖尿病10年以上的病患,如果血糖控制不好,很大可能出现并发症;如果血糖控制得差,可能在患病的五年后出现并发症。
·高血压、高血脂;
高血糖通过“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程,或血管阻塞而使血管受损。这类动脉狭窄可使流向心肌(引起心脏病发作),或者大脑(引起中风),或者肢端(引起疼痛以及感染愈合减慢)的血液减少。
全球各个国家及地区,都面对糖尿病这个棘手的健康问题。在新加坡,年龄介于18至69岁的成年人中,11.3%或每九人中有一人患糖尿病。
饮食不当,是导致新加坡糖尿病普遍升高的关键因素之一。另外,加糖饮料、糖果和甜品等高糖分(简单碳水化合物)食品,将引发血糖急速提高;长期过量摄取这类饮食,将导致肥胖症和糖尿病。因此,人们应尽量减少摄取这些食品,尤其是糖尿病高危群。
·高龄产妇,也是妊娠糖尿病高危险群;
这些不同疾患的症状各异:从胸痛到腿痛,一直到意识模糊和瘫痪等等。
临床糖尿病肾病的症状为:
·年龄超过40岁,患上二型糖尿病的风险较高,每两三年应检验血糖一次;
一、肾病
·脚水肿,排尿功能下降,当肾功能衰退时,可能会有明显的全身浮肿;
·空腹血糖正常范围为3.9-6.1mmol/L(70-110mg/dL),根据本地医院和诊所的验血指标,高于7.0mmol/L(126mg/dL)即诊断为糖尿病。研究显示,血糖值在110至125mg/dl的人,中风概率高出21%。
目前,新加坡有超过40万名国人患有糖尿病。人们应该更加关注糖尿病所引发的其他并发症,如心脏病、中风、肾脏衰竭、失明和足部问题。我国平均每天有四人因糖尿病或相关并发症而得接受截肢手术。糖尿病并发症包括:
·肾功能不全(少于20至30%)导致尿毒症,如食欲不振、疲劳、呕吐等;
另外,足部并发症也是糖尿病患者最常见并发症之一。其症状一般是脚趾和足部先出现麻木或针刺感,可能缓慢蔓延至大腿,通常同时发生在两条腿上。由于足部失去知觉,若脚有伤口,患者可能不察觉。一旦神经受到影响,情况无法扭转。
·蛋白尿,尿有泡泡;
即使血糖是完全正常者,如果具备一些高危因素,仍须注意预防糖尿病。除了上述因素,也应关注代谢综合征,或称胰岛素抵抗综合征。
每年的11月14日是联合国糖尿病日(World Diabetes Day),俗称世界糖尿病日,是世界卫生组织和国际糖尿病联合会为唤起全世界对糖尿病危害的关注,自1991年起设定的纪念日。
糖尿病是个棘手的健康问题,我国政府更是积极展开对策,提升国人对糖尿病的了解,一起对抗糖尿病。调查显示,改变生活方式,可有效地降低患上糖尿病的风险。了解自己是否属于糖尿病高危群,或可预防这个慢性疾病。
·脂肪肝患者也属高危群。患者应检查糖耐量是否异常,长期关注血糖变化;
糖尿病是造成视网膜脱落的原因之一。视网膜脱落的首个讯号通常是看到“闪光”(好像闪电的光)或“布帘”(视线好像被一层布帘遮挡一样)。面对这种情况,应马上就医,由眼科医生利用药物放大瞳孔,再通过仪器来检查视网膜。病情严重者,可导致失明。
调查显示,结构化的生活方式改变,可有效地降低患上糖尿病的风险高达58%;那些无法通过改变生活方式达成目标者,可借助抗糖尿病药物如二甲双胍(Metformin)控制病情。
糖尿病可通过不同的机制使神经受损,包括高血糖引起的直接损害,以及通过小血管受损而使流向神经的血液减少。这类神经损害可造成感觉丧失、肢体受损,以及在患有糖尿病的男性中出现阳痿。这是糖尿病最为常见的并发症。
二、视网膜脱落
·肾无法制造红血球而导致贫血。
发明人造胰岛素的加拿大科学家班廷(Sir Frederick Grant Banting,1891-1941)在1923年获颁诺贝尔医学奖,而11月14日正是他的生日。
哪些人属糖尿病高危群?
四、心血管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