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军荣透露会先从简单趣味的武打戏曲开始,让孩子们感兴趣后再逐渐看些经典的戏曲如三国演义。他说,文化教育须要按部就班,由浅入深才能引人入胜。

为了让儿子了解有付出才有收获,陈军荣说:“有一次到香港旅行,我们特别交给他一个相机包要他看管,一天下来,他就能获得两块钱的酬劳。他一连背了几天呢!”

此外,当陈俊元想要尝试高科技的事项时,也获得父母的支持。父母当时承诺,若资金不足,愿意向银行贷款让他去做。但是,若他半途放弃或碰到任何问题,那笔钱必须是陈俊元自己负担得起的。

陈俊元坦承自己跟爸爸喜好的事物很不同,除了谈风水以外两人比较少有共同兴趣。如爸爸喜爱画画、作诗等艺术类活动,他却喜欢运动、爬山、踢球等户外活动。陈俊元笑说:“那种诗情画意的东西,我不太懂。”

当陈俊元完成学业回到新加坡时,原本在公司帮忙的妹妹因为要照顾三个孩子,而把重心转向家庭,父亲的事业逐渐由他接手打理。

他说,自己算是第二代企业家,他很不认同身边一些第二代让父母扛下责任。他强调:“既然公司已经交给我来管,就应该有第一代的责任与想法,输的应该是自己的钱,那才会痛。”

父母引导看传统戏曲

儿女年幼时,陈军荣常带他们看戏曲,从简单趣味的武打开始到经典戏曲如三国演义。
儿女年幼时,陈军荣常带他们看戏曲,从简单趣味的武打开始到经典戏曲如三国演义。
陈军荣(右)认为“儿子要穷养、女儿要富养”。对于儿子陈俊元(左)的管教,会比女儿来得严格。(受访者提供)
陈军荣(右)认为“儿子要穷养、女儿要富养”。对于儿子陈俊元(左)的管教,会比女儿来得严格。(受访者提供)

接触会馆看见团结

陈军荣自认在儿子年幼学龄时期至完成小学的阶段,管教特别严厉。他认为,行为准则如果放得太松,之后要管就很困难。

陈军荣夫妇(右一及二)对儿子陈俊元的栽培,包括让他从小就尝试新事物,培养好奇心与探索欲。(受访者提供)
陈军荣夫妇(右一及二)对儿子陈俊元的栽培,包括让他从小就尝试新事物,培养好奇心与探索欲。(受访者提供)

然而,阅读算是他自年幼就与父母共享的喜好。由于父母不太认同给孩子买玩具,陈俊元自小就没什么玩具。加上当时父母很忙,周末把他从姨婆那里接回家,话题也总离不开生意、员工等。

提到陈俊元(38岁)时,大家自然会联想到他的父亲,我国著名风水师陈军荣(64岁)。继承父亲的公司,现为正道集团总裁的陈俊元透露:“以前在念书时,我不喜欢刻意让人家知道父亲是陈军荣,因为会引来很多必须回答的问题,我的个性是不喜欢人家来烦我。”

陈俊元说:“周末时候,父母会带我去书局,事先说好要买什么书,买几本都可以,就是不能买玩具。我就这样培养起买书阅读的嗜好。”

然而有些时候,缺点也能是优点,如注重细节方面,好坏主要有赖于自己如何拿捏。

学校假期时,由于父母忙于工作,就把陈俊元送到友人开办的少儿才艺培训中心,接触华族传统文化,有时一连在那里待上两三个星期。陈爸爸忆述当时的情况时说:“我们当时忙生意,又想让他多接触传统文化。培训中心的负责人是我的朋友,所以就很放心地把孩子托给他。”

他坦言:“我在做生意、管理公司等方面跟我原本的性格很不同,因为我知道做生意,一定要学会社交、应酬,也要广交朋友,跟团队一起拼事业,这些跟我本来的性格完全不同。不过,为了工作我可以做到,而从小看着父母如何做生意,我多少也学习到了一些。”

父母利用旅行的机会让陈俊元了解“有付出才会有收获”的道理,他们要他负责看管相机包以换取零用钱。(受访者提供)
父母利用旅行的机会让陈俊元了解“有付出才会有收获”的道理,他们要他负责看管相机包以换取零用钱。(受访者提供)

陈俊元说,自幼他便可以长时间独处,父母把他放置在一处也无须担心他会乱跑。一小时后他还是会在那里。他个人觉得没人理会的时候,其实能给自己很多思考的空间。

陈军荣从言谈间透露了愿意放手将公司交给儿子打理。他说:“我们算是早婚,当儿子出来工作时我们还能从旁辅助,到他40多岁的时候我们刚好是70岁,那时就真的差不多可以退休了。我跟孩子说,现阶段我们输得起,要怎么做你去做。但如果他把公司输掉了,也必须面对其后果。”

接手业务要有承担

2016年,新加坡潮州八邑会馆办首届“潮人企业家奖”,当时邀请了他们的公司参与,陈俊元刚好也在准备“新加坡金字品牌奖”,他觉得是个机会,于是决定参加“潮人企业家奖”。

由于生长在华族文化色彩浓厚的家庭,父亲陈军荣自他们兄妹年幼时,就喜欢带他们看戏曲,如潮州戏、京剧,包括著名梆子戏大师裴艳玲的戏曲,几乎每一出都看,父亲带他看的第一部电影是《黄飞鸿》系列,对此他印象也十分深刻。

“当时的想法是,如果能在美国找到一份工作,就好好待在那里。我也觉得美国可能较适合我的性格。我其实有点孤僻,做事也有个人的坚持,感觉在那里比较容易被接受。”陈俊元说。

陈俊元本身也没多加思索是否喜欢华族文化,直到去了美国,受到一定的文化冲击才了解到自己与当地人的差异,并且慢慢意识到自己家庭的深厚中华文化底蕴。

那时,陈妈妈便让儿子做选择:如果现在买脚踏车,21岁生日的时候就不能买汽车,只能选其一。 陈俊元笑说:“当时,我就决定还是买车好,虽然那还是很遥远的事。他们就是这样教育我做选择的。”

自小父母就没什么时间陪伴的他,第一次与父母出国旅行就是到美国。“当时印象很深刻,感觉美国处处都有很新奇的东西。”赴美留学前,他读了美国意大利裔作家的长篇系列《教父》(The Godfather),开始更对美国,特别是纽约有想法,也喜欢阅读与美国有关的历史、政治刊物。

他透露:“到了美国,交了很多华裔朋友,他们对亚洲华族文化十分感兴趣。在与他们分享的过程中,自己也逐渐意识到这些文化是很宝贵的。反而是身处在亚洲的人们往往没有花时间去了解自身的文化。”

只准买书不买玩具

有父母的优缺点

陈俊元说:“参与这项目后,我发现会馆的人碰到有事要处理时都会一条心,也看到潮州人做事的冲劲。更何况,当中有许多潮州老板,他们的处事方式让我想起了我爸,我可以跟他们学习如何当老板。自参与‘潮人企业家奖’,我逐渐活跃参与会馆的活动。”

陈俊元 不认同父母也不反驳

陈妈妈补充,教育孩子方面,她主张用“诱导”的方式。因为孩子生下来后有自己独立的思想,但年幼时期还是需要引导,尤其他们就像一张白纸。

他说:“当时觉得好玩就想一起去看看。那是我第一次看到潮州人那么团结。在活动上,我认识到潮州人可以一起坐下来做一些事情,大家就好像兄弟姐妹那样,可以一起同甘共苦。于是,我就跟我爸说,有机会我想去潮州八邑会馆帮忙。”

毕业前母越洋唤回来

对于自己是否经常扮演“中间人”或“和事佬”的身份,陈妈妈回应说:“刚开始进公司的前三五年,偶尔的确会这样,但后来我觉得不能再这样下去,就让他们自己沟通,所以后期就比较不会了。”

然而,在他快要毕业时,母亲叶秀瑛(60岁)打了通越洋电话,要他回来新加坡。“妈妈告诉我,如果我不回来,公司就关了!不过她也没逼我,只是说爸爸年纪大了,她本身也没精力完全投入公司的业务。”听到母亲那番话,他决定先回国看看。

他说:“当儿子要去美国念书时,我只吩咐要活着回来。其他的要怎么做,我们都不管。因为孩子大了就应该让他们做选择。不过,我发现现今的许多家庭是以先宽后严为主。可是当孩子年纪较小的时候没受到任何约束,长大后突然被管制,就会反抗得很厉害。

陈俊元在访问中虽然流露出对美国的向往,但他坚定地说,华族文化始终是他生活的一部分。

陈俊元也从父亲身上学到做任何事之前,必须先衡量是否负得起责任。就像要买房子时,如果负担不起,房子再便宜都没用。

不过,通常妈妈的话比较容易听进去,因为她会比较苦口婆心地跟他讲。陈俊元自己招认比较“吃软不吃硬”。陈爸爸则对儿子比较严厉,但很少直接叫陈俊元做事,通常会通过妈妈跟他说。

采先严后宽管教法

陈军荣(左)视儿子陈俊元与太太叶秀瑛为“打地基”的人,他本身则是“卖楼”的。一家人在事业上扮演“攻”与“守”的角色。
陈军荣(左)视儿子陈俊元与太太叶秀瑛为“打地基”的人,他本身则是“卖楼”的。一家人在事业上扮演“攻”与“守”的角色。
幼年的美国之旅,让陈俊元(右)对美国充满憧憬,影响了他日后出国留学的决定。(受访者提供)
幼年的美国之旅,让陈俊元(右)对美国充满憧憬,影响了他日后出国留学的决定。(受访者提供)

陈妈妈也指出:“从小,我就教导他做事情要自己负责任。他决定要做的事就要负起相应的责任。如他决定接手公司,就要扛起这责任,如果做不好也得负责交代。”

父亲陈军荣(右)带陈俊元(左二)看的第一部电影是《黄飞鸿》。曾参与该系列电影演出的关德兴(右二)庆祝87岁大寿时,一家人与他合影。(受访者提供)
父亲陈军荣(右)带陈俊元(左二)看的第一部电影是《黄飞鸿》。曾参与该系列电影演出的关德兴(右二)庆祝87岁大寿时,一家人与他合影。(受访者提供)

陈俊元也指出,父母的话他都会听,但不会刻意表现得很听话。“只要觉得有道理的就会听,该做的就去做,但不认同的也不会正面反驳,而是选择把它忘了。”他说。

平日除了忙于公司的职务,陈俊元也是潮州八邑会馆的活跃分子。他最初接触会馆是在2014年,与父母一同参与潮州节的活动。

陈俊元有一对很会“打地基”的父母,他自美国学成回来后,就接手父亲陈军荣的风水业务。然而,这名第二代企业家待人处事有自己的想法,他归功于父母松紧有致的教养方式,让他学会独立思考,承担责任。小时父母引导他认识戏曲,用书本取代玩具,养成他虽受美式教育,仍热爱自身文化而投身会馆活动。

毕业自世界知名的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拥有政治经济学位的陈俊元,在当地的发展其实无限量。

他也透露从小接触两种不同的家庭环境,让他懂得在不同的环境时灵活变通、应对。他说,父亲的家庭比较传统,注重规矩,讲究长幼有序;母亲的家庭则比较摩登,喜怒哀乐都很直接流露。

陈妈妈透露:“只要孩子愿意看书,什么种类的都可以。至于玩具,我们的做法是带他到百货公司的玩具部门,大约一个小时后才带他走。”

对于父母的教育方式,陈俊元也想起了在他中学时期大约十四五岁,想拥有脚踏车的事件。他回忆那一阵子爸妈常带他到东海岸公园学骑脚踏车,学会后,他就很想拥有一辆,但父母的指示是,若课业成绩考得好就会买一辆脚踏车给他。当考试成绩出炉确定有达到父母设下的标准后,陈俊元便提起想要脚踏车的事。

叶秀瑛在儿子陈俊元即将毕业时,把他从美国叫回来,继承丈夫陈军荣的事业。
叶秀瑛在儿子陈俊元即将毕业时,把他从美国叫回来,继承丈夫陈军荣的事业。

去年,陈俊元成为“亚细安潮人企业家奖”筹委会成员,主要负责赞助的相关事项。他说,自己喜欢针对事物,尤其是看到问题时发表意见,再找解决方法,会馆的人在这方面很支持他,包括招商方面,都愿意让他去尝试。此外,他也帮八邑会馆办新春活动。

陈俊元透露,曾跟太太说过,孩子像爸爸或像妈妈其实都像些不好的方面。他解释:“爸爸脾气大,我的脾气其实也大,我妈就没什么脾气。不过,我妈却太过注重细节,几乎到完美主义的地步,这些其实我也有。”

“当他们还未懂事前要让他们知道什么是可以学,什么不可学,也教导他们如何自己做选择,并对自己的选择负责任。到大概12岁左右,进入中学后开始有自己的想法,学会判断,才渐渐可以放手。”她说。

陈俊元也认同这点。他说:“若公司因为我的管理疏忽造成亏损,要付的资金应该从我的口袋出,而不是由爸妈来负担。”

他说:“年幼时由于父母忙着打理生意,我就寄养在姨婆家,养成我非常独立的个性。所以在学校里的事情,我都尽量不会让父母操心,也尽量避免让他人知道我的家事。”

陈军荣觉得儿子做事的冲劲虽然像他,但行为与思想总体来说,还是比较像妈妈,尤其在管理公司方面。陈俊元对此也坦承自己对细节很讲究。要把事情做好、做到位,细节很重要。

陈爸爸也说:“我们一向的教育方式是‘儿子要穷养、女儿要富养’。”夫妇俩均认为对于儿子的管教,会比女儿来得严格,因为男生要有当担,负起养家的责任。

不过,现阶段的他已不介意人们知道他的父亲是谁,他坦言:“当然是希望人们以我是陈俊元来认识我这个人。人们难免会拿我和父亲来比较,他很出名,他看风水很厉害,他的成就为我打下经营公司的基础。我不知道我是否有能力做得像他一样好,但我会试着更努力一些。”

小时逢学校假期,父母把陈俊元(中)送到友人的“少儿才艺培训中心”,让他接触不同才艺。
小时逢学校假期,父母把陈俊元(中)送到友人的“少儿才艺培训中心”,让他接触不同才艺。

陈军荣将儿子与太太比喻为“打地基”的人,他本身则是“卖楼”的人。两者之间一定会有冲突,但陈俊元反驳说地基要打得好,才有楼卖。在事业上,这两者就像扮演着“攻”与“守”的角色。攻是以目标为重,来执行事物,而守则是要确保每一步骤都妥善安排,稳扎稳打地展开项目。陈俊元觉得这两者其实都很重要,自己得同时兼顾,亦攻亦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