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少故事、多少典故、多少名人、多少记忆,都与弄堂紧密联系在一起。弄堂,是近代上海最重要的建筑特色,也是近代上海城市文化的重要特征,有着深厚的人文底蕴和海派风韵。
复兴西路44弄,被称为苗王公主弄堂,一些上了年纪的上海人喜欢把这条弄堂称为“玫瑰别墅”,弄堂很短,两边的屋子颇为雅致。据说,因为当初建造时,弄堂口的地面上砌有“玫瑰”两个字。苗王公主是云南苗王蓝氏家族的后代,人称蓝妮公主,也是当年上海滩的名流,是孙中山儿子孙科的二夫人,公主弄堂也见证了两人的爱情。
牌坊弄堂
陕西南路287弄,“步高里”三个字在一条很深的弄堂高高悬挂着,步高里门口,有一个中国式的高大牌坊,这在洋房林立的法租界是很独特的。1928年12月,巴金从法国回到上海,开始了文学创作之路,成为一代文学巨匠。
大亨弄堂
新华路,被称为上海第一花园马路。凡见有着高大梧桐的区域,便知这是带着历史的贵气之处。漫步在茂密的梧桐树下,宁静雅致。
外国弄堂
公主弄堂
在外国弄堂旁边的新华路593弄,有一条更安静的弄堂,名为“梅泉别墅”,房子都是砖木结构。以前这条弄堂里,藏着一个2米见方的喷泉水池,这在上海弄堂里几乎是绝无仅有的,水池旁边种满了梅花,由此得名“梅泉”,典雅浪漫。现代史上,一位收复西沙群岛的海军将军曾居住在此。
这就是上海的弄堂,还有同乐坊、淮海坊、田子坊等不同风格的弄堂。一个弄堂就是一个故事、一段历史,是海派文化的灵魂,走进弄堂,感知弄堂,才是真正走进上海。
弄堂,是上海人对里弄的称呼,它不同于传统的江南民居,也不同于西方的建筑形式,然而,它既带着中国传统建筑的痕迹,又有着外来建筑的风格。20世纪30年代,上海成为“世界第五,远东第二,中国第一”的大都市,有着“东方巴黎”的美誉。
浪漫弄堂
有一条马蹄形弄堂,分别是211弄和329弄,弄堂里坐落着几十幢风格各异的欧式花园,有英国、意大利、荷兰、西班牙式等,这条弄堂的设计师,是著名的匈牙利布达佩斯建筑家邬达克(Ladislav Hudec)。这里,曾住着很多国家的外籍人士,于是,上海当地人就称之为“外国弄堂”,秋的午后,漫步其中,会恍惚,仿佛置身在欧洲的郊外。
安福路,位于徐汇区东西走向的街道,一条并不长的路,她在繁华中永远就那么安安静静地在那里,不张扬,走在这条路上,就会感觉到这条路上从骨子里透出的幽深安谧气质,无论走过多少千山万水,回到这条路上,就呼吸着岁月静好。
而蜿蜒曲折走到里面,竟然别有洞天,主弄堂,侧弄堂,小侧弄堂,小小侧弄堂,结构复杂,竟越走越开阔。三栋与众不同、风格迥异的“神秘别墅”隐藏在其中,别墅从外面看去,好像是死胡同,一扇铁门断了所有通道,但从铁门穿出去,又是另一番天地,有花园裙房,据说当年乱世时期,是为了隐蔽和逃生。见过此景的人,内心无不为之震撼!
在上海,若没有走进弄堂,等于没有真正感受过上海滩的原汁原味。
不经意地从微微开着的门望去,弄堂内便是一栋栋典雅的洋房,常有穿着非常休闲,而搭配又极有品位的绅士淑女擦肩而过,彼此都像一道和煦的阳光,舒适又温暖。无论游走天涯多远,回到这条路上,便即刻与这条路的频率同步了,相互熟悉着对方的味道,相互感受着对方的温度。
岁月静好弄堂
文化有融合,建筑亦有融合。山阴路,宽不过10米,却融合了上海弄堂房子的大全。20年代的石库门,30年代初的新式石库门,新式里弄、花园式里弄、花园洋房、公寓式里弄,尽收眼底。 大文豪鲁迅和郭沫若都曾在这里度过人生重要的时光。
高安路18弄,是相当幽静的马路,外面看上去很是平庸,然而往里走,弄堂深处隐藏着一栋大房子,是目前的徐汇区少年宫。这是1931年上海滩著名的“面粉大王”和“纺织大王”荣德生的房子,面积很大,整体风格简洁,低调奢华。
融合弄堂
上海不只外滩和东方明珠塔,还有蕴含深厚中国近代历史文化和人文故事的弄堂。走进弄堂,感知弄堂,才是真正走进上海。
著名的愚园路749弄被称之为“最隐秘”的弄堂。地处镇宁路西端,愚园路南端,进口处是一些杂货店,卖零食的小摊,也常见脚踏车进进出出,看上去是极平常的市井,不经意就走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