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爱治透露:“因为相识,彼此之间比较容易说话,所以在管理小贩中心,如保持清洁卫生等,大家都比较愿意配合。”

天天来现任老板是58岁的黄清合,他是从父亲那里继承这门好手艺,并在五六年前将手艺传给儿子黄伟彬(29岁)。

这家的炒福建虾面干湿适中,鲜香滑润,每口都是浓浓的虾味,再配上特制的辣椒酱,难怪许多顾客都是从小吃到大,再带着自己的孩子继续光顾的熟客。

潮州人炒福建虾面 炒出三代人的回忆

洪爱治所售卖的各种面食,视分量大小而定,价格在3元至4元之间。

“从楼下搬到楼上”是大巴窑1巷第127座小贩中心许多小贩们的回忆,谈起“小贩中心发展史”时,这是他们必提的一段记忆。

商联会主席姐弟档

回忆起父亲当年走过的创业路,黄清合说:“我父亲是潮州人,最开始在美芝路一带帮爷爷在街边卖粿条汤,后来他想自己创业就跟一名亲戚学了几招炒福建虾面,再加上一些改良,从1964年起,开始在大巴窑街边售卖炒福建虾面。

小小的一个扣肉包,养大了一家四口,也记录了“潮州自制包点”创办人姚誉筹30年来一点一滴的创业史。

洪爱治本身与弟弟和弟媳在这里经营面食摊位,除了售卖米暹和叻沙外,她也售卖汤虾面与马来卤面。

他的儿子现在也加入了他的行列,在三巴旺一代设立了一个包点中央厨房,除了供应这个摊位的包点需求外,也会供应包点给一家购物商场内的包点摊。

位于大巴窑1巷第127座二楼的小贩中心里就有那么一家名为“天天来炒福建虾面”的小贩摊,凡是在大巴窑一、二巷一带生活过的人,多数必定对这家摊位印象深刻。

姚誉筹做包点的手艺,有些是跟朋友学的,有些则是经过自己改良。例如这家小贩摊最受欢迎的包点之一——扣肉包,就是由他自己摸索出来的。

然而,在2003年前,这个小贩中心所呈现的,并不是今天这番景象,因为当年的大巴窑1巷小贩中心,其实是由六座建于1969年的巴刹和熟食中心联合组成。

位于大巴窑1巷第127座小贩中心的“潮州自制包点”摊,售卖10多种手工制作的包点,从叉烧包、莲蓉包到扣肉包和烧麦,每天吸引长长的人龙来购买。

回忆起这段迁移历史,大巴窑西商联会主席洪爱治受访时说:“其实在很多方面都没太大的改变,地址没变,摊位大小差不多,唯一变的或许就是左邻右舍,好些老摊主趁着拆除退休不做了。

她说:“附近住着很多老人,我不能卖得太贵,否则老人家会有压力。”

潮州人炒福建虾面,不仅炒出至少三代人的回忆,还曾被票选为本地炒福建虾面四大天王之一。

她家售卖的米暹尤其受食客欢迎,早上5时30分开档,到了10点多就卖完。

姚誉筹当年在妻子过世后,靠着这些小巧玲珑的包点,养大了三个孩子。

位于大巴窑1巷第127座的小贩中心,一楼是巴刹,二楼才是聚集了约40个各类美食摊位的熟食中心。从炒福建虾面、潮州包点、鸡饭和菜头粿,到米暹、叻沙和粿汁,几十种本地佳肴都是这家小贩中心远近驰名的人气美食。

老板姚誉筹(69岁)说:“这个摊位其实是我父亲的,他卖面煎粿,但我觉得面煎粿选择过于单一,于是1990年左右父亲退休时,我接手摊位便改卖包点。”

“小时候我常去爸爸的街边摊帮忙,每次有稽查员出现,爸爸都会带着我跑。记得有几次他们甚至会拿斧头砸我们的摊位,但这个时候,我便会坐在摊位上,因为他们看见有小孩,反而会手下留情,当然罚款是逃不了的。”

公众可登录www.oursgheritage.sg网站支持小贩文化申遗,活动将进行至2020年底。

080420_hawker_teochewpau_Large.jpg
 “潮州自制包点”创办人姚誉筹,靠着小巧玲珑的包点养大三个孩子。(林明顺摄)
080420_hawker_meestall_Large.jpg
大巴窑西商联会主席洪爱治(右)与弟弟和弟媳美贤(左)在这家小贩中心经营面食摊位。(林明顺摄)

政府是在2002年将其拆除,并在原址上是起这一栋两层楼高、设有电梯的现代化巴刹兼熟食中心。

所有颠沛的日子最终于1969年,当所有街边小贩迁入小贩中心后成为历史。

洪爱治说:“我的米暹偏娘惹口味,酸酸甜甜口味适中,可能因此大家比较喜欢吧。”

小小扣肉包 养大一家四口

080420_hawker_hokkienmee_Large.jpg
天天来炒福建虾面现任老板黄清合(右)已在几年前将手艺传给儿子黄伟彬。(黎远漪摄 )

每一道美食背后,都有一段故事,大巴窑1巷第127座的小贩中心,就承载了约40个小贩、40个家庭的美食故事。无论是子承父业还是大胆创业,对一些在这个小贩中心走过50多个年头的小贩来说,不管是自家的炒福建虾面,“邻居”摊位的米暹,还有对面摊位的各式包点所散发的朴实香气,都是这些一起走过大半个世纪小贩们最熟悉的味道。

姚誉筹说:“起初我的扣肉包,就是一整块扣肉,又是肥肉又是皮的,太油腻了,以致不是什么客人都能接受,后来经改良,我将扣肉中的肥肉去掉,只用面皮包裹肉皮和瘦肉,这样吃起来既有口感,又不会油腻,相当受顾客欢迎。”

“不过好在40个摊位中,如今至少一半还是最初的那些老摊位。有些仍坚持自己经营,有些则交给了自己的第二代,甚至是第三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