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独立初期,新加坡本土种植的蔬菜满足国内约60%的需求、家禽肉类约80%,而鸡蛋则近乎自给自足。随着工业化政策以及对土地的殷切需求,农粮生产日趋式微,目前本地的粮食供应,约90%来自全球180多个国家。新加坡在海外广泛的贸易网络,使国人得以买到全球生产的食品。

在三大食物篮子中,粮食入口是最主要的供应来源,不过新加坡食品局将确保食品来源多元化。目前,我国从180多个国家采购粮食,远比2004年的140个国家来得多。其次,新加坡鼓励发展高科技农业,以便在2030年达到满足国人三成营养需求的“30·30愿景”;第三,政府鼓励新加坡公司到海外发展农粮业,除了开拓海外市场之外,也可通过规模经济,以更低的价格供应我国所需的食物。

面对全球粮食供应链可能出现断裂的风险,粮食供应安全已晋升为国家生存的问题。确保粮食供应以及价格的稳定,也有助于避免人们在非常时期的非理性抢购行为。在我们的三大食物篮子战略中,或许可加大本地农粮生产的比重,以更好地掌控粮食的供应链。民以食为天,食物与水源一样,都是重要的战略物质,一旦出现短缺,很容易引起社会的恐慌,进而削弱了国防韧性。我们绝不能允许这样的危局发生。

环境及水源部长马善高前天在“新加坡食品故事”推介仪式上表示,通过周密的规划以及运输网络的联通性,我国能从容地应对短期供应中断的问题。因此,当一些国人上星期五到超市抢购食物时,政府很有信心地向人们保证,我国的食物足以供应所有人。但他说,面对全球气候变化影响农作物收成、水源短缺、各种天灾人祸和人口增长所造成的食物需求压力,我们的粮食安全战略必须作出调整。

然而,目前肆虐全球的新型冠状病毒所引发的口罩短缺问题,暴露了全球供应链脆弱的一环。此外,民众非理性的抢购食物以及日用品,凸显了心理防卫的重要性。这对粮食安全战略的完善,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然而,全球人口总量持续增加、气候极端变化、动植物疾病频发,以及农粮生产国对产品的出口限制,意味着我们不能再将粮食供应视为理所当然。去年,政府成立了新加坡食品局,通过“三大食物篮子”的战略,确保粮食供应以及价格的稳定。

根据英国《经济学人》杂志旗下智库发布的《2019年全球食品安全指数报告》,新加坡连续第二年位居榜首。该调查是以食品价格承受能力、食品供应能力和质量安全保障能力三大因素为标准。不过,如果考虑气候相关以及天然资源风险因素,新加坡的排名则滑落至第12位。这是因为我国超过90%的食品依赖进口,一旦天灾导致全球粮食供应中断,我国的粮食安全将深受冲击。

社论 2020年2月12日

然而,新加坡土地有限,只拨出少过1%的土地发展高科技农业。要在10年的时间把本土满足的营养需求,从目前的10%提高至30%,意味着生产力必须迅速提高。马善高坦言,30·30愿景的实现,具有挑战性。不过他表示,就如我们在水源供应所作的努力一样,我们可以通过全民的努力以及长期的投资与规划,克服粮食供应的挑战。

在三大食物篮子战略上,粮食入口以及在海外发展农粮业,都可能受到外围因素的牵制。农粮生产国可能因为本身的需求或政治的考量,而通过检疫及认证等措施,限制粮食的出口。因此,发展本身的农粮业,对粮食供应的安全至关重要。

全球口罩短缺的问题显示,当非理性抢购和囤积出现时,供应再充裕也会一时之间无法跟上。在这种非常时期,即使有钱也不一定能买到所需的物资。尽管我们的贸易网络遍布全球,食品供应来自180多个国家,但粮食供应安全的战略,或许也应该为最坏的情景做好准备。在新冠病毒袭击之前,很少人会预料到口罩竟然成为许多国家的战略物资。随着气候极端变化以及动植物传染病频发,粮食供应链突然中断的可能性会比口罩短缺来得高且持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