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拥有各种身份的男性,对女性做出的暴行令人发指,很不可思议。当然,这类罪行恐怕并非今时今日才有,只是过去相对隐形;而随着社会整体意识提高,人们更清楚求助的管道,自然而然使得更多这类案件浮出台面。
拯救这两类群体的方法其实有相同之处,关键就在于身边人须要多加留意,避免悲剧发生。例如一些发生在家里的性侵案件,理应与受害者最亲近的母亲居然如同局外人;是真的不知情、选择逃避,还是受制于无法改变现状的无力感?又以大学生虐母的行为,为何同住一个屋檐下的父亲,居然与妻儿关系疏离至三年来一无所知?这是值得反思的课题,也是对每个人作为家庭一分子的提醒。对各种社会援助机构来说,这也反映了社会安全网的缺口,有必要探讨如何帮助这些弱势女性走出家中困境。
(作者是新闻中心助理总编辑兼采访主任 angyt@sph.com.sg)
培养男孩严以律己,灌输女孩自我保护意识,这种差别待遇,在强调两性平权的人眼里,或许会觉得又把两性各自锁定在传统框框里。然而,事实是即便我们已经成为一个更讲求男女平等的社会,在一些特定情况下,两性之间始终存在我们所不能忽视的强势和弱势之分。
在“欢庆新加坡女性年”的背景下,不久前听到一位领导人在闭门分享会上,谈到怎么更好地照顾本地女性时,半开玩笑地说:“我们须要教导我们的男孩怎么当一位绅士,同时要提醒我们的女孩,男孩子都不是绅士。”
今年在我们歌颂新加坡女性之际,除了提醒周围男性尊重和认可本地女性的角色以及所做出的贡献,每名女性应该更认真看待养育儿子的责任。在传统东方思想里,母亲自然会对女儿管得比较严厉,对儿子往往抱着“男孩反正不会吃亏”的想法、男生应自立坚强或是基于重男轻女过于溺爱,而相对放任。但其实未来每个妻子、每个女儿的幸福,取决于当下每个母亲有没有好好地把儿子教成一个好丈夫、好父亲。
很多时候,提到性罪犯的背景,他们有很大比率在年少时曾有不幸的遭遇,包括被性侵或暴力对待等,以致留下童年阴影、心灵受创,思想、性格和行为都出现扭曲。可想而知,带着如此沉重心理包袱的男人,在组织自己的家庭时,又如何能以健全的心理去对待妻儿?所引发的恐怕就是一代祸害一代的恶性循环。
现在见报的类似案件更多,究竟是举报多了还是事件发生频率增加,其实难有定案,但客观地分析,无远弗届的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推波助澜,作用不能小觑。对比过去,各种怪异的色情内容,如今都能弹指间在网上找到,而且让人容易从中找到志同道合者,使得当事人能更轻易在神不知鬼不觉的情况下,沉溺于自己的小荧幕里自我放纵,以致思想和行为都出现严重偏差。在很大程度上,这就类似一些个人如何通过网上不断接触极端主义的内容和人群,从量变走上质变的自我激进化道路。
只要稍加留意法庭与罪案新闻,不难发现本地近期几乎每两三天就有涉及强奸、性侵、非礼、偷拍和施暴等令人心寒的罪行见报;而施害者与受害者的男女性别分布非常明显,只不过现在的受害者不只限于女性,还包括小男孩。
然而,换个方式思考,正是因为社会对保护女性免受各种性暴力和肢体暴力有更强的意识、更大的共识,相关宣导也增多,却无阻男性的一再犯事,才让人感到恐怖和悲哀。难道这些案件的频繁上报、2017年起席卷全球的#MeToo反性骚扰运动唤起的保护女性意识,都没有对本地男性起到任何警示作用吗?
未来每个妻子、每个女儿的幸福,取决于当下每个母亲有没有好好地把儿子教成一个好丈夫、好父亲。
每每这类新闻出街,总会引发不少关注,社交媒体的读者留言中不乏义愤填膺或感慨万千者。我们的社会到底怎么了?为什么会有道德伦理尽失的父亲性侵自己的亲生女儿?为什么会有丧心病狂的男人猥亵天真无邪的孩童?为什么又有一些心术不正的男生乘女人之危,只图自己一时之快?甚至为何会有枉为大学生的不肖子,用各种残忍手段虐待生他育他的母亲?
另外,除了事后补救,保护女性也须从源头下手。作为一个男孩的母亲,我更深刻地体会到所有育有儿子的女性之任重道远。一个男孩未来会成为什么样的男人,会是个懂得尊重女性的绅士、是个有伦理道德品格端正的翩翩君子、是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吗?虽说父亲是男孩最直接的楷模,但母亲也责无旁贷,毕竟妈妈是每个男人生命中所接触的第一个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