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在高等教育层面,本地的大专学府和工艺学院应当更加重视中文系,以及中国文学、历史、哲学等学科的教学与研究。这些人文领域非常重要,也是对于学生人文价值观的培养。比如1919年的五四运动,便是由大学生自主发起,作为主要推动力量的历史大事件。且不论在这些学科能造就怎样的社会影响,若想发扬并推广本土的中华文化,甚至是伊斯兰文化、印度文化等,我们就应该加强并更加重视历史人文学科。因为在过去几十年,我们的高教重点多聚焦于理科、工科、法律、医学等领域。
语言本身就是十分复杂多样的,使用英语来讲中华文化是没有问题,但毕竟有不便之处。以宣扬孝道为例,英语称孝道为“filial piety”,但与中华文化里的孝道还是有一定的区别;而我们有关孝道的故事非常多,比如孟母三迁、卧冰求鲤等,使用华语来讲述显然比用英语来传达更为自然、更具说服力。
至于华人社团,则应当多多举办公开讲座和座谈会,打造宣扬中华文化的良好平台。从笔者参与的许多讲座活动的经验来看,笔者发现听众群体以年长一辈居多,年轻一代的听众又以新移民为主。这一现象值得关注。
高等研究所永久创所所长
作者是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
再来,本地传媒也应当加强。本地的读者听众本就较少涉猎国际传媒消息,愈发凸显本土报章电台的重要性。读者听众若想从报章电台中汲取中华文化,目前来看则稍显贫瘠。因此,如何通过传媒来达到提高本地的中华文化水平,也应当视为一个重大课题。
近来常在报章读到有关华社文化、教育活动的讨论。教育部长王乙康也不止一次提到,应该在年轻人之中加强并推广中华文化。目前,华社在推广中华文化方面的确面对极大的挑战,当中有一定的历史因素。新加坡教育制度的中小学教学多以英语为媒介,对提倡中华文化必定产生一定的困难,类似的问题也出现在家庭用语方面。
新加坡国立大学物理系兼职教授
此外,我们应当关注家庭教育。目前,新加坡大部分家庭以英语沟通为主,这是无可厚非的。因为新加坡是一个多元文化,并且是多元种族和宗教共存的社会,以英语为主要的工作语言有其一定的道理。然而,新加坡的华人占总人口约75%,我们应该鼓励双语教育;而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一样重要,我们可以鼓励家长在家里与孩子说华语,这是有一定的好处的,也更利于年轻人的人生价值观的培养。
总之,推广中华文化是一件长远且极为艰巨的工作,尽管目前面对诸多挑战,但就整体大环境而言还是有利的,我们应该尽力而为之。
对于如何提升本地的中华文化,笔者有几点建议。
考虑到年轻一代的华文水平不高,我们或可举办一些以英语为媒介,或是双语的讲座,邀请有吸引力的主讲人,比如王赓武教授,不只能吸引华语水平不高的华人群体,更能吸引非华人等其他群体的参与。欧美、香港等地的知名学者也可以是邀请对象,比如我们曾邀请到香港中文大学前校长刘遵义教授来新加坡主办讲座。他中英双语俱佳,讲座也获得很大的回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