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社会建设,还要提及前文所说的舆论监督。健康社会需要多元化声音。中共前政治局常委李瑞环曾说过,“冷静想想,掌声、歌颂未必真帮忙,批评、反对不是都添乱”。香港大学病毒专家袁国勇在接受《财新》采访中提到了“软信息”的重要性,软信息可以让社会和科研界提前知道流行病信息,这一点非常重要。当然,舆论监督的前提是真实,而不是虚假。
笔者有一个在苏北乡镇做主要领导的同学,他从大年二十九开始就一直住在乡镇至今,不是不想回家,而是职责所在。可以这么说,医院是抗击疫情的主战场,基层干部和社区工作者的后勤保障和外围配合,在抗疫工作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作者是中国南京大学哲学系副研究员)
抗疫过程中,医务工作者被大家尊称为“逆行者”。面对病毒,他们不仅有医术,更让人敬佩的是,他们面对可能感染甚至死亡时的无畏勇气。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被民众称为“国士”,复旦附属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的走红等,充分说明了大家对医护工作者救死扶伤职责和面临风险的认知。
在抗疫过程中,中国社会中的多元面孔汇聚到一起,就是中国社会当下真实的力量。从他们身上,民众看到了希望。当然,必须从每一次事件中吸取教训。如此,大家的面孔迎接未来时会少一分焦虑,多一分从容。
第一是此次疫情反映出的信息传递和决策问题。钟南山说,此次疫情显示出中国的疾病控制中心地位太低,没有决策和发布权,如果疫情信息提前五天发布,感染人数可能为现在五分之一。有理由相信,此次疫情过后,为了更好应对公共卫生危机,中国政府会考虑相关体制改革。
分析是为了反思,反思此次疫情中存在的问题,让未来更好。
中国官媒的报道、自媒体的描述,让民众知道了抗击疫情中基层干部的辛苦以及面临的风险。当然,也有不作为的社区工作者,最典型的例子是,前两天中国国务院副总理孙春兰去武汉一个小区视察,有居民在楼上大喊“假的,都是假的”,意指社区作秀。
全国各地地方政府在落实中央政策时,既要抗击疫情,又要发展经济。在保护和减轻本地经济受疫情影响方面,各地地方政府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比如苏州、浙江,让大家看到了中国地方政府官员的担当作为。
人的认识是在事情中深化的。年前,北京连续发生两起伤医事件。相信此次疫情过后,大家对医生群体的尊敬,不仅源于他们的医学知识,还有他们这个群体内在的崇高地位。
笔者无意中得知,笔者一些同事,早在元宵节之前,自发给湖北和武汉捐款,数额不菲,并且低调不愿宣传。类似这样的事情很多,这是中国社会蕴藏的暗能量,也是中国的内在生命力。
疫情是一面镜子,照亮平时隐藏在人身上的光辉。顺丰快递小哥汪勇自发组织志愿者,接送医护人员上下班,给他们采购急需物资。笔者身边的企业家,捐款捐物者很多。笔者所在的南京大学,几个本科生从大年三十开始自发组织征集物资支援湖北,募集和支持超过200万元的捐款。接近00后的他们,全程财务公开,事后选择低调,从他们身上看到中国社会未来的希望。
在谈及中国社会对疫情的应对时,还必须提到中国社会中的舆论监督。《财新》关于疫情的系列重磅报道,成为民众了解武汉疫情细节的信任媒体,赢得了中国社会的普遍尊敬。除此之外,中国社会还有一些社会精英人士,比如身处武汉的作家方方,她写的封城日记等,也成为民众了解武汉疫情发展的一个窗口。他们的报道和评论,为政府和社会了解、应对疫情提供了更多的信息与视角。
第三,重庆前市长黄奇帆最近的一篇文章也指出,疫情反映出中国现有医疗与公共卫生系统不充足、不合理、不平衡的问题,硬件和软件都不到位。中国是个大国,医疗力量必须得到进一步增强。
中央到地方层面的部署和作为,大家通过新闻都已了解。国家层面在武汉封城之后的举措愈发紧密,调集全国医疗力量支援武汉,在武汉建立方舱医院。国家还更换了湖北和武汉的主要领导,增强了湖北和武汉的抗疫领导力。世界卫生组织专家组组长接受《纽约时报》采访时,认为中国目前的抗疫方式可以被复制,但这需要速度、资金、想象力和政治勇气。
笔者身处长三角的南京,有几个在市和区政府工作的朋友。与在区政府工作朋友交流得知,他们从区领导到中层干部,再到工作人员,春节以及这期间的周末,都是无休状态。
但是,更多的社区干部工作是非常投入的,他们面临的不仅是辛苦,还有被感染风险。他们是中央和地方政府决策的“落地者”,没有他们,疫情的排查和扫尾不可能结束,疫情也不可能得到控制。
在这场抗击疫情的战争中,中国从中央到地方,再到社会各界,有着各自基于自身职责和特征的表现,他们的言语和行为,汇成了中国抗疫的全景图像。收集整理这些图像,探析图像背后的逻辑,是希望从这场悲剧中总结经验教训,未来更好应对流行病等突发事件。
2020年春天的2019冠状病毒疫情,打乱了国家和个体的正常节奏,给人们带来痛苦、疑惑、伤悲。
第二是社会建设的重要性。此次疫情让大家看到了社会中蕴藏的力量。社会领域的建设,可以和政府形成合力,共同应对危机。疫情中广为人知的韩红基金会,前文讲述的各类社会力量,都是社会的软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