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餐饮业观察多年发现,正如许多其他行业,企业负责人大多数是互联网的外星人或移民(即1970年代前出生者)。他们对互联网或科技非常陌生,或一知半解,经常依赖年轻的电脑从业人员,在公司内进行有限度的电脑化。
这次疫情所带来的负面冲击,所有餐饮业都不可幸免。不过,相对来说,对小型或微型的餐饮业者,打击更大。餐饮企业只能接受外卖,营业额大幅度下降。由于大部分企业没有自己的外卖平台和配送体系,加上企业本身的成本不具竞争力,选用的第三方外卖平台,就直接拿走了大部分的利润。
在接受和运用科技上(电脑化与数据化),传统餐饮业可说比一般行业还要慢。希望这次疫情能加速餐饮业拥抱科技。通过科技,运用自动化,人力精简不在话下,还可以加强产品的标准化和安全性。
二、把创新创意带入企业的整个供应链
根据他的经验,一般企业很难做好第二个方块,那就是企业还是执迷或坚守过去成功的点子或方法,但现在已经不合时宜。许多餐饮业的现状印证了这个观点。
一般上,餐饮业的净利润约占营业额的10%左右。一旦营业额急速下挫,尤其是现在惨淡经营的状况,餐饮业将面对巨大的亏损,有很多将面临关闭的命运。
疫情总会有雨过天晴的一天。盼望餐饮业借助这个危机,加速变革和数据化,为疫情后做好准备。托尔斯泰说过:“人人都想改变世界,没人想到改变自己。”企业是否能永续经营,终归得靠自己。
一、必须重新思考企业经营模式
把整个经营体系通过数据化的管理(ERP企业资源管理体系),从顾客下单到产品摆在顾客桌上,除了精简人员,更重要的是通过数据管理,可以及时分析成本,发现问题,改善管理效益,管理顾客关系,提升企业竞争力。
关于寻求突破性或有创意的点子,业界很多时候把主力放在产品开发的创意上,而相对忽略了整个商业流程,从顾客下单到产品出现在顾客面前,其实都可以发挥无限的创意,提升竞争力,寻求商机。
因此,如果想继续使用第三方外卖平台,就必须调整成本结构或售价,或是通过联盟或者合并,扩大经济规模,以便更有效地获取资源,例如投资外卖平台、配送体系等等。
今年1月初,我在上海出差,住了两个星期,当时距离农历新年只有两三周的时间。市区里熙熙攘攘,百货商场更是门庭若市,人们都赶着办年货,景象一片繁荣。当时对2019冠状病毒疾病虽有所闻,但距离实在遥远。
我国外卖业务的增幅没有中国那么火爆,但经过这次疫情,势必成为所有餐饮业重要的消费渠道。因为冠病,几乎所有国家都对餐饮业实施人流管控和安全社交距离,以致餐馆的顾客容量顿时减少一半,如果不开拓外卖业务,营业额就会大幅度下降。如何通过不同渠道,了解顾客需求,从产品研发、包装到物流管控,都必须重新检视,以便以合理的成本,留住顾客的胃口。
在这期间,我们也看到这个行业许多脆弱的一面。一味只靠“开门”做生意,用美味的食品留住顾客,靠口碑效应来拓展业务,根本无法维持生计。因为客户不能上门消费,传统的行销办法不能有效地传达信息。因此,许多企业临时改为网上经营。“门”已被疫情关上,但“店”可以在网上开,生意还可以继续运作。
北京几年前就有一家中式快餐经营者,提出666的经营模式,三个6分别代表门店6平方米、6种主要品项和6名服务员。当时的大环境是门店租金和人工成本高,外卖正如火如荼地展开。业者因应消费市场的转变,把重点放在拓展外卖销售,通过企业流程的改造,使得业绩蒸蒸日上。
美国著名创意管理教授戈文达拉扬(Vijay Govindarajan)说过,企业要能够永续经营,得注重“三大方块”的管理,其中第二方块是放弃已经不合时宜的点子或方法。
(作者在大中华区从事企业管理顾问)
三、产业整合
中国外卖产业每年的增长率都在双位数以上。根据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监测平台Trustdata的统计数据,2019年外卖产业与2018年同比增加了30%。
疫情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使得许多传统的餐饮业者大多措手不及。一来人们不敢出门消费,二来餐馆只限外卖。缺乏这套“线上线下”的交易机制,餐饮业生意大受影响。就算有了线上下单的机制,很多产品不太适合外卖,如果不在产品设计和包装下功夫,食品味道和质量都会走样。当然,食品运送模式,不但会影响食品质量,更会加重业者的成本。因此,运作模式必须改变。
由于年轻人对业务缺乏认识,电脑化的效果差强人意。因此,多数业者相当抗拒电脑化和数据化。这次疫情敲响了警钟,如果不接受科技,就将被淘汰。
疫情后,我认为餐饮业所面临的挑战如下:
餐饮业顾名思义,是把重点放在餐饮产品上。有美味佳肴和窗明几净的店面,是开门做生意之道。可是,现在是不是应该把企业定位为服务业?重点放在如何开发新顾客,了解顾客的需求和口味,并通过有效的渠道(线上与线下)把美味可口的产品带给他们。这一思维的转变,除了专注于产品,更要重视与顾客的直接互动。
万万没想到回到新加坡不足10天,疫情肆虐有如一场世界大战,翻天覆地地改变了世界。骤然间,除了重要的行业,几乎所有企业不是暂停营业,就是只能维持最基本的运作。
科技已经不是一个选项,而是生存和经营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