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磊写过什么涉疆报道呢?我在网上搜了一下,2019年6月,他参加中国官方组织的采访团走入新疆教培中心实地报道;上个月初还有一篇有关维族女孩到安徽工厂打工的故事,素材赫然来自中国央视2017年的新闻片“皮山姑娘要远行”。
中国与其批评者的价值观差异,在维族女孩打工的故事中特别明显。在央视2017年的新闻片里,干部使出浑身解数的劝说,是值得宣传的正面事迹;维族女孩从百般不愿离家,到含泪与家人告别,最终蜕变成了干练的工厂女工,那就是一个青年成长的动人故事,流过的泪水都是英勇记录。这一切,在BBC的视角下,赫然就是威迫、不容许维族反抗的证据,涉嫌“强迫劳动”。受访的西方学者更质疑中国政府在扶贫的名义下,稀释维族人口、改变他们的文化和家庭结构。
一种解读指向人权与新闻自由卫士被强权逼走,中国官方则暗批沙磊是做贼心虚而逃。《环球时报》更发文将他标签为整天抹黑中国的“阴间滤镜”记者。
官方为了达到它认为正当、正义的最终目的,不惜动用带强迫性手段将一些维族人送到教培中心,出动干部们去软磨硬泡游说维族青年到新疆以外打工。
中国治理少数民族地区课题,犹如新闻学的教案,总在逼问一些本质性的问题:怎么样才算客观,怎么样才平衡?必须说,记者揪住自愿与否的问题不放是立场先行,简化了极复杂问题的多重面向,但是自愿与否也的确是重要问题,媒体追问这一点都没有错。同时,我完全能想象,中方官员带着记者去采访,最终报道却将他们的付出与苦心全抹杀,他们会有多不忿。
一个西方媒体记者的离开,引发两种解读。
至于教培中心,中国官员努力对外媒展示维族学汉语与一技之长,跳舞绘画的欢快画面。而沙磊在采访中最关注的问题是:学员是不是自愿?这里是不是监狱?
中国与西媒在争议性课题上拉锯,这情况已经很久了,此前彼此虽不同意但多数时候能共存,局面今天变得更僵,很大原因是中国将当下一些西媒对新疆负面报道,视为美国反华攻势的一部分。媒体与记者被动或主动卷入了势同水火的中西国力之争,结局是同人最珍惜的新闻自由,更加没有了容身之地。
中美一决雌雄,大家都难,其他国家、企业、媒体都不能幸免;驻华外媒的选择将更艰难,处境更敏感,外媒记者之“跑”,沙磊不会是最后一个。
应该说,不论是设立教培中心或是送维族青年千里迢迢到发达地区的工厂打工,中国官方的目的都是让维族人融入到中国国家秩序里,这过程中要让一些维族离开原来生活形态,接受现代文明与进入工业化的生产秩序,借此消除恐怖主义与分离主义滋生的土壤。而在中国的语境下,国家秩序是由汉人主导,现代化与工业化同时意味着汉化,这也是不争的事实。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则为此与外媒小交手了一回合。华春莹在31日的例行记者会上指,没听说有中国政府部门威胁他,倒是有新疆民众和实体要因“假新闻”起诉沙磊,她质疑沙磊不敢应诉,“他跑什么?”
事缘,BBC当天以表扬语气公告与报道,沙磊揭露了中方不愿世界知道的真相,在压力和威胁下离开。沙磊本人也亲身叙述,由于他这几年针对新疆、冠病起源、香港等敏感课题进行了报道,承受的压力愈来愈大,近几周更是强烈。
他指中国官方发动针对BBC和他本人的宣传运动,他面对司法威胁,采访又不断遇到监控和骚扰,无奈转移驻地。
英国媒体BBC的驻华记者沙磊(John Sudworth)最近携家眷离开北京,转移到了台北。他的非正常离任前天(31)成了国际新闻,中国官方与西方舆论的看法,完全是针锋相对。
延伸阅读
如果单纯从观众角度看,沙磊的报道捕捉了许多生动的细节,填补了官媒报道未涉及的信息与角度。而再进一步仔细分析,他的涉疆新闻片清楚折射出中外价值观念的矛盾,清楚呈现两种意识形态之间不可逾越的巨大鸿沟。
其实,31日当天华春莹做足了准备,举出许多事例逐一反驳西方的质疑,但很少被报道,凸显中方努力讲道理的声音发不出来,“战狼式”的叫嚣却往往传得震天价响,这也是中国面对的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