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应对变化 整体国家及个别业者都需努力

经历了全球金融危机的严重打击后,航运业重新崛起,开始投资购买船舶,并倾向于使用越来越大型的船只,其中最大的可运载货物数量高达2万4000个标准集装箱。这种竞赛最终导致了运力供应过剩,对盈利造成打击。超大型船只也给港口和业者带来了挑战,并且改变了货运和物流模式。

他指出,由于行业面对的冲击的深度和持续不断的变化,需要定期审视这些努力是否足够。冠病疫情的冲击,暴露了供应链过于分散没有紧密结合的问题。港务集团处理世界十分之一的集装箱,但却无法充分掌握货物流动的信息。因此,该集团正在积极开发以提供港口服务之外的价值,并逐步加强对货物流动信息的掌握。

商家们越来越倾向于利用科技来经营业务,无论是生产实物产品的工厂还是提供各种服务的公司,都在迅速实现数码化转型。这种变革已经改变了全球贸易的驱动力。通过中国和新加坡的案例,可以清楚地看到从2004年到2022年经济结构向服务业转变的趋势。这期间,中国的制造业在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从32%降至28%,新加坡是从29%降至21%,反观中国服务业的占比从41%增至53%,新加坡的则从63%增至72%。

新加坡国际港务集团(PSA International)前总裁陈聪敏指出,面对大环境的改变和新趋势,海事业的整体生态系统和业者本身都需要作出改变和创新,才能成功克服挑战。

例如,当大士港口发展完成时,它将是世界最大的自动化港口并且是世界连接最强的港口。新加坡也推行海上交通工业转型计划,重视海事业人力资源的发展。

陈聪敏指出,船运业成立了三个联盟,类似航空联盟,以便让大船能载满货物。最终,三个船运联盟主宰了世界80%的市场,这是从没有过的集中程度。

海事业尤其是船运业向来被视为在大风大浪中起伏前行的行业。陈聪敏演讲时,举出许多数据说明这个行业面对的大环境变化。

延伸阅读

要如何继续应对变化呢?陈聪敏认为,需要整体国家方面,个别业者方面的努力。新加坡已连续10年获选为全球最佳海事中心。新加坡具有比较全面的优势,虽然缺乏国内腹地,但新加坡设法使全世界成为腹地,因此这里有很多货物转运。而且新加坡不断检讨,确保计划切合需要。

陈聪敏是“新加坡政策研究所—纳丹系列讲座”第14任主讲人,他日前以题为“巨变中海事业的轨道调整”,在新加坡国立大学发表第二轮演讲,探讨在经济、贸易、科技等巨大变化中,新加坡港口与海事中心,以及主要业者如何应变并为长远打算。

最大的箱运船如果卸下所有集装箱并把箱子排成一线,长度可达140公里,大约是新加坡本岛东西两端距离的三倍。面对这样的挑战,新加坡港务集团投资建设能力更大的码头,并且改变业务模式,与多家大型船运公司建立伙伴关系,包括合资建设经营集装箱码头。

世界不断在变,新加坡港口、海事中心和海事业者需要不断创新,才能确保继续取得成功。

陈聪敏说:“由于这些努力,在2017年,我们在马六甲海峡的市场份额开始增加了。”

不过,世界正在发展新经济,包括电子商务,但许多港口都是为旧经济建设的。新经济推动了跨行业的结合,阿里巴巴集团进入了物流行业,连传统船运公司也开始和物流业者组队。

首先,环球化的黄金时代已过去。在全球金融危机之前,世界贸易与世界经济的占比一直以来逐年在上升,危机前已超过50%并达到高峰,危机后走势明显改变,没回到高峰。与此同时,在2008年时,世界最大的十大挂牌公司以资源类企业为主,10年后却是科技行业占据主导地位。这表明,不仅货运量发生了变化,所运输的货物也发生了相应的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