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亚洲最主要、与当地货币挂钩的稳定币(stablecoin),有由新加坡加密货币平台StraitsX发行的XSGD、印度尼西亚PT Rupiah Token发行的IDRT,泰达发行的Tether CNHt,以及GMO-Z.com Trust的GYEN等。 

香港持牌虚拟资产交易所HashKey Exchange首席分析师丁肇飞在与《联合早报》的采访中指出,稳定币是法定货币在数码世界的延伸,非美元稳定币的出现填补了这些法币在数码货币领域应用的空缺,也为本币提供了新的国际化路径。通过区块链技术,这些货币可以更便捷地参与跨境支付、国际贸易和一系列的金融活动。其次,非美元稳定币也能在区域内实现更低成本、更高效率的支付,使得区域跨境贸易便利化。

香港也在制定针对法币支持的稳定币的监管规定。通过优先关注这些资产来减少风险并加强投资者保护。日本则已根据《付款服务法令》(Payment Services Act)建立了稳定币的监管基础,为稳定币的发行和运营提供了明确指导。

其中,XSGD的市值已经超过4106万美元,应用范围涵盖跨境支付、通过Grab进行数码钱包充值,以及为东南亚的企业和交易者减少货币兑换成本。根据Chainalysis平台数据,新加坡使用稳定币的支付在今年第二季达到了近10亿美元(13亿5640万新元)的历史高点,多数交易是商户支付。

非美元稳定币可实现更低成本和高效支付

譬如,作为“数码资产的领导者”之一,新加坡金融管理局在2023年8月时就已宣布了一个新框架,旨在确保在新加坡监管的稳定币具有较高的价值稳定性。这个框架适用于在与新元或任何在新加坡发行的与十国集团(G10)货币挂钩的单一货币稳定币。

亚洲国家和地区正积极开发监管框架 解决运营复杂性

虽然这些案例主要发生在亚洲以外地区,但亚洲区并不能独善其身,免受稳定币挑战的影响。一些亚洲国家和地区正在积极开发或开发自己的监管框架,以解决稳定币运营的复杂性。 

延伸阅读

谈到稳定币的下来发展,丁肇飞指出,无论是以美元或本币挂钩,稳定币的产生机制是决定稳定性的关键因素。如果是合规稳定币,等额的法币托管在银行,且稳定币发行商不能在非授权的情况下挪作他用,这样的稳定币就与背后的法币一样稳定。如果产生机制是基于智能合约中的算法或者数码资产抵押,那么它的风险相对较高,可能面临挤兑等风险。

更多亚洲国家开始转向发行与本币挂钩的稳定币,以维护货币主权,并希望减少在贸易、投资和金融交易中对美元的依赖。这也因而改变了当前泰达币(USDT)和USDC等与美元挂钩的稳定币主导着加密货币的格局。

近年来,地缘政治风险加剧,美元、美债,以及美国经济本身也存在一些风险。丁肇飞认为,非美元稳定币的走热也是因为部分国家希望借此降低受制于美元结算系统的可能性,减少因制裁、金融封锁带来的风险,或者起到对冲美元的作用。

尽管稳定币在开发和采用方面取得了进展,但仍面临一些挫折。譬如,2022年5月,稳定币TerraUSD的崩盘引发大规模抛售,重创加密货币市场;2021年6月,IRON Finance的算法稳定币在币安智能链(Binance Smart Chain)上的崩盘,也暴露了银行挤兑和快速脱锚风险;市值最高的泰达币同样因储备组成及其在市场波动时期维持锚定的能力而受到质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