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民众经验,在条例实施前,这些餐饮场所为了加快“翻桌率”,清洁工人必须尽快清理擦拭客人离去后的桌子,以供等候食客入座。但如今,食客离开时随手把托盘餐具带走,却未必会擦拭桌面,桌子虽空了出来,却未必干净。而餐饮场所经营者如果因应新条例减少了清洁工人人数,难免就会发生无人清洁桌面的结果,也就产生食客所感受到的不愉快经验。有民众甚至指出,在晚上过了餐饮尖峰时间的某些冷气食阁,回收处的架子已满却无人清空,食客只好把餐盘堆放在附近几张桌子上,极其有碍观瞻,原由则很明显:“后端”作业的人手不足,根本应接不暇。
去年条例推行后不久,本报曾采访负责桥北路等12家小贩中心清洁工作的清洁服务公司,表示公司把清洁工人分成两组,一组专门在托盘归还处收拾碗盘,另一组负责走动消毒桌椅。这是符合政策制定目标的。然而至今,从民众的反应来看,很多地方并没有做到这样的标准。
随着全球疫情缓和,可以预见一些外劳会离开本地,我国一些年长清洁工也可能在经济好转后,找到其他工作,餐饮场所的人手问题会不会因此加剧恶化,是迫切必须正视的问题。与此同时,这些场所的座位也会逐渐放宽使用,恢复到疫情前的密集。卫生不达标不但影响民众日常用餐体验与心情,也关系到我们越来越重视的公共环境卫生。
尤有甚者,随着外国旅客再度回归,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这些餐饮场合,几乎是不能不参观与光顾的景点,如果经常性的脏乱现象连本地人都不敢恭维,旅客会留下什么印象就不难想象了。因此,这实际上关系我国旅游业名声,已经不是“可以忽视”的小市民生活面。国际旅客看待很多方面新颖先进和规划良好的新加坡,期待值肯定比其他国家的旅游点高。
目前,咖啡店清洁工多是业者自己招聘,但熟食中心和冷气食阁可能有不少是外包,无论自聘或外包,如果为了节约成本而减少人数,影响卫生,都不可接受。一个可以考虑的做法是,由主管机关责成经营者、管理委员会或他们的清洁承包商,按照食肆的座位或摊位数目,依据一定比率,聘请清洁工人;换言之,为业者制定清洁工人的聘请比率,这可以避免一些业者为了推高获利而忽视责任。这个做法可以加入食肆的上座率参数,即人流不旺盛的食肆,清洁工人数可以减少。比率定出之后,若食肆长期招聘不足,则有义务做出解释并持续招聘。
维护我国“大众食堂”的清洁,不仅是“里子”的卫生问题,也有“面子”的意义;而经营者的维护责任,不亚于消费者的公德心。
昨天本地有10个小贩中心获颁环境局的与时俱进小贩中心奖。经营者是在提高生产力、推动数码化、保持环境清洁卫生等方面表现优异而获表扬,可惜不是所有小贩中心在清洁卫生水平上,都能交出成绩,有很多在食客眼里是远没有过及格门槛的。
自动归还餐盘和清理桌面的条例从去年6月实施以来,在餐后归还餐盘等餐具已经成为越来越多外食民众的好习惯,但另一个现象则是食客必须随身准备湿纸巾或面纸清洁桌面。
熟食中心、咖啡店和冷气食阁,都是体现本地民众不分贫富的生活景观,我国小贩文化更已获选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全方位提升餐饮环境的卫生水平,因此与提升食物本身的美味一样重要。而要有效做到这点,便不得不正确并精准地掌握卫生问题的关键加以解决。
从本报报道得知,一些熟食中心的管委会或清洁承包商将肮脏和人手不足,归咎于疫情和马国员工辞职回家。但据观察,清洁问题受到民众关注并非最近才有的现象,很多熟食中心和咖啡店清洁工不足甚至是长期存在的;一些热门或人口稠密区的小贩中心,更因为清洁工不足,在立法之前就有杯盘狼藉的问题,以致一些小贩也在问每月缴纳的清洁费是否有效与合理地被运用。
2022年4月12日
与归还餐盘现象不同,熟食中心和咖啡店餐桌清理的问题,仍未达到理想,也一直受到很多公众的关注,包括向报章投书反映。一个普遍现象是餐盘归还处的碗碟来不及清理,桌面留下汤汁或液体等肮脏情况无人处理。甚至有民众申诉桌面不干净的现象比立法前更不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