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全球正出现的裁员潮,新加坡作为国际企业枢纽很难独善其身。根据人力部上周三(1月31日)公布的劳动市场报告,我国去年的裁员人数比前年增加超过一倍,为1万4320人,高于上一年的6440人。虽然2024年经济展望预计将好转,但全球经济下行风险仍然存在,加上企业持续重组,可能导致今年有更多裁员。本月初便传出瑞典家电制造商伊莱克斯(Electrolux)将关闭新加坡的区域总部的消息,估计100至200名职员可能被裁。

裁员是企业节省开支的最直接手段,但裁员会影响员工士气和企业声誉,两者都不利企业的未来发展,因此不应将裁员当做削减成本的正常手段。若非不得已必须裁员,应以负责任的方式进行,设有工会的企业应主动与工会讨论如何保护受影响雇员的利益,除了在金钱上合理补偿之外,也要跟工会配合协助受影响的员工得到重新受聘的机会。

职总秘书长黄志明星期二(2月6日)在政府发表2024年财政预算案前的记者会上,便呼吁有意重组的企业,提前告知工会裁员计划,以便工会及早介入商讨更好的遣散配套,并通过就业辅导等方式协助受影响员工。

同样事件若发生在其他国家,工会和企业可能以对抗方式处理,引发更多矛盾,损害所有利益相关各方的长期利益。这次风波的导因是Lazada作为一家设有工会的企业,虽然依据规定在五个工作日内,通知了人力部相关的裁员行动,却因为没有事先与工会商量,遭新加坡全国职工总会和Lazada附属的食品饮料及同行业工友联合会(FDAWU)公开谴责,对公司的行为“无法接受”。被裁的Lazada员工每服务一年可获得两周工资作为赔偿,符合业内赔偿两周到一个月工资的标准,但工会考虑了它的财务状况后,觉得补偿金额并不足够。

即使是没有工会的公司,在裁员之前也应征询劳资政机构的意见,确保裁员过程客观、透明,并为受影响的工人提供尽可能多的支持。公开透明地说明裁员原因、与受影响的员工沟通、解释下一步可能采取的措施等,对劳资双方大有裨益。妥善处理裁员问题,才不会破坏新加坡长期以来所建立的劳资政协作关系。

在我国,聘请至少10名雇员的公司在裁员时必须通知人力部,否则将被罚款,但法律并没有规定必须通知工会。即便如此,基于劳资互信,许多企业在裁员前都会提前通知工会。企业不可无视工会的存在,尤其是涉及大规模的裁员行动,若没有为受影响的员工做合理规划,可能产生负面的社会影响,导致更多失业问题和其他社会挑战。一旦有了先例,其他公司纷纷效仿,就会破坏我国劳资政三方独特的和谐关系。

电商平台Lazada今年1月初无预警宣布裁员引起工会不满,在人力部介入后,劳资双方达成和解,为这场裁员风波划上句点。人力部长陈诗龙医生星期一(2月5日)在国会回答有关提问时说,这次事件展现了我国劳资政合作模式的成功,在工会、企业和政府的共同努力下迅速找出解决方案。

在人力部的协调下,劳资双方展开对话并在星期天(2月4日)达成和解。根据联合文告,除了为受影响的工会会员提供更好的遣散配套之外,Lazada也将设立培训资金,让受业务转型影响的工会会员提高就业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