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涛是香港ViuTV选秀节目2018年《全民造星》冠军。那一年选出的12子成军“Mirror”男团,大受欢迎。姜涛新近夺下史上最年轻的“叱咤乐坛我最喜爱的男歌手”,接拍20多个广告。上个月庆祝22岁生日,姜涛粉丝团豪掷巨资,安排“姜涛号电车”、买下巴士站广告、LED屏幕祝贺。除了有粉丝新西兰购地相赠,加密货币网站还出现姜涛与“Mirror”为名的虚拟货币。
有一些免费,原本就不该发生,比如把别人付出心血的创作拿来免费,其实是一种强盗逻辑。前不久我在网上发现国外有个网站,完全剽窃《联合早报》的内容,连分类都克隆得一模一样。
2008年,第二代iPhone推出,我被“触屏”这个概念打动,写了“从文字到音像到网络,最终回归到一种能握在手中,触感的满足”,还认为“在未来,这种技术革命也势必冲击其他媒体的生态。关键词是互动”。
毕业后从电视台到杂志社到报社到目前做书刊,媒体世界已经历了好几个轮回。信息传播技术的飞速发展,不管是传播对象还是传播手段,都在发生着质的变革。传统媒体人熟悉的经营之道,放在互联网这样一个浩瀚海洋当中,脆弱得就像美人鱼化成了泡沫一样。从大众媒体到分众,万舸争流,新媒体逐步吞噬了传统媒体的读者和广告收益,放诸各地,无一幸免。就在前日,台湾《苹果日报》宣布,从5月18日起纸本停刊,集中资源发展《苹果新闻网》。5月6日,也是写入本地报业史上重要的一天。新加坡报业控股集团宣布重组业务,拟把媒体业务给担保有限公司经营。
全民票选偶像触网造星,不只是选手实力、全民票选,背后更是资本的多方运作。粉丝后援会,分别负责数据、评论、澄清、超话(编按:网络词,超级话题的简称)管理,官方账号管理。这是一种以自制网内容为基础,构建造星产业链生态的新时代。
做了这些年的经验,对于销量的计算还是有些体会,有时不单纯是供需的问题,而是“供给约束”,“out of sight, out of mind”(离久情疏),营销渠道marketplace配对落差的问题。
书局进什么样的书,自然是那几类卖得好的。寸土寸金的旺区店面,并不是公共图书馆,让人进门泡个半天看免费书,也得做好计算,卖得出,才有粮饷养活一村人的啊。
作者是焦点出版总经理
报业同仁付出了许多努力,网站浏览人次及电子订户也持续增长,只是营收模式仍然抵不了习惯了免费浏览网上内容的读者。
从内容提供者过渡到平台的双端性,即是供给方也是消费方,媒体融合的“下半场”应该重点打造全媒体生态系统,延展价值链。
20几岁在杂志社工作时,每月杂志出版时总是接到读者买不到杂志的电话,于是总会在下班后,到各书局偷偷地把压在下面柜子的自家杂志放在比较起眼的地方。这当然是23岁主编的天真——不管印量多或少,未必覆盖面大就触及面大,而是我的读者啊,如果形成了惯性,知道每月会有他们喜欢的内容,在哪里可以买到,销量就能增长吧。后来到了报章工作,学会了这个叫做“黏性”。我的P老板说,专栏好啊,细水长流;而在重大新闻发生时,内容能充分满足读者需求的,就抓住了读者群。
有了数码路上添翼转型的契机,如何通过组织构架、KPI考核、流程再造、企业文化、人才培养、商业模式、资本运营、产业布局等多方面综合创新管理,打造一个“资源通融、内容兼融”的新时代,也是我辈寄予年轻一代的厚望。
对于老是投诉说订报很贵的朋友,好几年前我就常说,要在一天内写好几十版的内容,是需要很多人力的。你付的1元,实际上成本是1元7角。那7角是靠广告补贴的。那还是在平面广告多,数码广告还不普遍的好几年前。现在那1元,还得供养网站、面簿、微信、抖音各个不同平台的视频、音频内容呢。
流行文化催生集体意识,盛载身份认同,与办报宗旨有相投也有不同之处。然而若以布局为借鉴,从内容提供者过渡到平台的双端性,既是供给方也是消费方,媒体融合的“下半场”应该重点打造全媒体生态系统,延展价值链。
历史没有回头路,我们也正往“融媒体”这个方向发展。香港最近的“姜涛现象”或许说明了这一点。
书局里展卖文具、礼品、电子器材,甚至零食,已是大家默默接受了的现象。然而,到自己要找一本特定的中文书,径直往自己以为书类还很广的某家大书店走去,发现中文区居多的竟是烹饪、漫画、少儿、财经和旅游类时,我还是微微地皱了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