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燃眉之急,除了缓解涉案男生的同学及师长的伤痛,还必须关注这起事件对广大学子的深远影响。
那一年,走在众冢绵延的蔡厝港坟地,一个个坟头上陌生人的照片映入眼帘,我不禁想起好几年前那跑步时被杀害的公初少女;那么久了还没找到凶手。把玫瑰放在朋友弟弟的棺木上的那一刻,泪水就像断了线的珍珠,簌簌而下。
一个社会若能鼓励阅读,提升音乐鉴赏、鼓励人们运动、参与群体活动,不光是学生,独居老人、失业中年、饱受压力的夹心层等,都能从文学和音乐中获取力量。
青少年成长时期,经历从孩童到成人身心上的转变,加上学习压力、家庭关系、人际关系,以及对网络的过度依赖等,加上还未有成熟的防御机制、修复机制及应对创伤时主动寻求社会支持系统的能力,相较于成年人,青少年在遭受同等程度的创伤时,所受的心理伤害更大。
(作者是焦点出版社总经理)
一些家长或学生为避免被标签,讳疾忌医,或者求助于私人诊所或宗教组织。就如派驻学校的辅导员未必受过足够的创伤管理训练,正规医疗体制以外的辅导,除了疏导和感召,或许未能完全解决症结。增强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合力,在保护隐私的原则下,同时维护校园安全及孩子们身心健康。
天灾人祸、重大刑事事故,不但给死者的亲友带来冲击,社会大众也感同身受,随之而至的担忧、愤慨与伤痛,若不处理得当,集体伤痛所带来的涟漪不容小觑。冠病疫情就像其他重大灾难一样,其所引发的创伤后遗症的破坏难以估算。英国医学科学学院(Academy of Medical Sciences)去年3月曾发文提醒,焦虑,抑郁、自残或者自杀的人数会有上升的风险。
媒体人对报道青少年案件有不成文的行规:实时报道,不加以渲染,避免模仿者犯案。
我国除了正规课程,也通过各种课外活动强化德育,校园内也有学校辅导员的设置。然而随着当下各种社会诱因的变动,对于心理健康的推展,须要进一步强化及对症下药。
去年冠病疫情期间日本中小学生自杀人数增至499人,创历史新高。
日本高中明年春季使用的健康和体育类教科书将增加内容,介绍心理问题的预防和应对方法。新增内容不仅解释心理疾病的发病机理,还会讲述名人走出抑郁症等心理疾病困扰的经历以及应对心理压力的方法,帮助学生认识到任何人都可能出现心理问题,尽早发现和治疗有助提高康复概率。
有些人遭遇痛苦之后,尽管努力走出抑郁,但随着情绪的波动陷入反刍的恶性循环中。痛苦的场景、记忆和感觉一遍遍重放。因此面对有创伤的亲友,不要站在道德高地,光要他们卸下不快乐;抑郁的人处在深井,他们需要的是你我的倾听。
云故纸
近日的校园凶杀案震惊举国上下,虽然这起独立个案案情有待厘清,未必与冠病疫情有直接关系,但心理健康及校园安全问题已引起关注。
心理修复及建设应该是个长期持续的过程,要有政策跟进,更要有制度体系支撑。
世界卫生组织近日也指出,人们对病毒传播产生的焦虑,各种阻断措施与自我隔离带来的心理影响,加上面临失业压力、财务忧虑,以及社会疏离感,都会加深心理健康危机。世卫同时呼吁,学校、大学、职场,以及在第一线防疫人员,必须有更好的心理支援服务。
我和死者并不相熟,或许因为年纪相仿,或许当时自己正经历着人生的低潮,想到年轻的生命就那么戛然而止,想到未破案的不公、人生的不确定性,就像触碰到压抑已久的悲伤,哭得稀里哗啦。
心理修复及建设应该是个长期持续的过程,
首先可考虑加强源头管理,全方位提升学生心理健康素养,在课程内纳入生命教育、挫折教育。另外,对于心理健康,目前我国倾向采用欧美的个人咨询、团体咨询等服务,形式趋向医疗化。
生活为我们准备了无数的挑战,厄运好运参半。拒绝、孤独、丧失与精神创伤、内疚、失败、自卑这些情绪如同毒药,容易蚕食人的意志力。
多数人在引导下或能克服震惊和恐慌,但已有潜在心理健康问题的,是否会揭开结痂的伤疤,加剧痛苦,或愤怒膨胀,做出过激的行为,则需要家长、教师、辅导员、社会大众一起来照护。
要有政策跟进,更要有制度体系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