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和意外也许无法预防和预料,然而自杀却是主动地终止性命,是可以预防或反转的行为。一个人的决定,却是一个家庭的永久伤痛和一个国家社会的痛心折损。只有通过人为和医疗的干预、社会各关键领域对自杀建立更高的意识,以及官方继续加强相关的支援措施和公共教育,我们才可以对生命的终极价值进行公开的讨论、反思和由衷关怀。

有自杀意念的女性是男性的1.4倍,18岁至34岁的年轻人是65岁以上人群的3.6倍。从未结过婚的人产生自杀念头的可能性,是已婚者的1.8倍,而离婚或分居的人产生自杀念头的可能性,是已婚者的3.6倍。由此可见,精神健康需要多加关注的是年长者、女性、未婚者、婚姻失意的人。

回顾人的一生,确实在最失意时容易产生消极的想法。如果你活到今天毫无消极的想法,只能说明你可能很年轻,或是你一生至今都很顺利。诚然自杀仍然是一个沉重和令人难堪的课题,不是轻易就能侃侃而谈,主要原因是亚洲人对于“面子”的重视,它间接体现对生命的妥协或失败,隐约被轻蔑为“弱者”的表现。

当家人、朋友和社会发挥更大的同理心,不避讳谈论过去阴暗角落里的课题,我们才有更大的包容心和力量,让需要帮助的人勇敢地站出来、求助和倾诉,扭转下一个可以避免的悲剧。

社会至今对精神疾病和自杀等课题仍然讳莫如深,避重就轻,或许我们以开明、透明和理解的态度面对,会带来更大帮助。未来,我们还能做更多,包括让更多教职人员、社区领袖和团体或护理人员接受相关的培训,这将有助于辨识需要帮助者。在学校,学生也可以从小对精神健康建立认知,这将陪伴他们平稳走过人生的每个阶段。

听闻自杀消息,不管亲疏,我第一个反应一定是为什么那么傻,难道没有别的路走?不能否认这是极为普遍的心态,它透露我们对个体选择自由的全盘否定,以及如“胜利者”般对“失败者”的不理解和不愿理解。

世卫的研究显示,每一个自杀死亡的人,就有20个自杀未遂的人;换句话说,新加坡452个自杀者,估计乘于20人,可能就有9000多人在自杀边缘游走。新加坡援人协会今年3月发布数据显示,去年收到自杀和相关的求助电话是3万9492通,比2019年多了18%。

精神上的疾病和有形的疾病一样重要,轻则令人闷闷不乐、对生活提不起劲,对万事意兴阑珊,重则令负面情绪和思想极度压抑,稍微受到刺激,都可能伤害自己或他人,所造成的暴力社会后果,比疾病本身的伤害还要严重。

社会至今对精神疾病和自杀等课题仍然讳莫如深,避重就轻,或许我们以开明、透明和理解的态度面对,会带来更大帮助。

9月10日是世界防范自杀日,新加坡心理卫生学院当天发布研究报告,借此提高公众对自杀现象的认知。我国近年来平均每年约400人自杀身亡,成年人口当中,7.8%的人曾有自杀的念头,计划和企图自杀的各占1.6%。这相等于每13个成年人中就有一人曾想过要自杀。

(作者是文字工作者/商人)
编按:面对情绪或心理问题,可拨打全国关怀热线:

两个月前已传来令人忧心的数据:疫情期间自杀人数是八年来最高:去年452人死于自杀,每天有超过一人选择离开这个世界;甚至有评论人耸动地形容疫情造成新加坡的“自杀潮”。新加坡援人协会的数据显示,这比2019年增加13%,其中令人瞩目的是三分之一是60岁以上的国人。这也是1991年以来最高,比2019年多了26%,一共有154名60岁以上者轻生。

我国医疗机构为各种精神疾病患者提供津贴,过去数据显示,每年平均入院治疗至少21天者多达6900人,向门诊求助的病人多达6万人。全国综合诊疗所也提供相关的治疗和医疗服务,近来连深入社区的西北社区理事会,也启动精神健康的线上讲座,这对于普及精神健康的知识大有助益。然而覆盖面广的社会保护网发挥作用之余,还是无法阻止部分人轻生。

疫情快两年了,去年自杀数据的提高,让我们从侧面看到精神上受困扰的最极端表现。9月初的一项调查显示,新加坡人是全球最疲劳的一群,原因是工作压力和上网。到底新加坡人的精神健康是不是到了临危的地步?

1800-202-6868

如果本地数据无法说服我们自杀的严重性,看全球数据就知道,预防自杀原来是人类一直无法攻克的挑战。自杀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严重的全球公共卫生问题”,每年全世界死于自杀的人多达70万,看着数据都感觉触目惊心。自杀造成的死亡人数,比黄热病、爱之病、乳癌、战乱和他杀的人数还要多,占死亡总人数的1.3%。

珊风点火

冠病肆虐全球,焦点都在对抗“有形”的病毒,其实无形的疾病,包括长期的疲劳倦怠和各种各样的精神疾病,都在疫情下加倍地冲击我们。在集中火力对抗病毒的同时,也应该同样,甚至更重视各种精神疾病所带来的伤害和折损,审视我们是不是给予足够的重视和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