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行业再怎么利用科技,都离不开亲力亲为的人,所以长期下来,我们甩不脱对护士的依赖。病患一般上认为新加坡的护理水平高,期待护士提供新航空姐般的服务,这让护士的工作越来越难做。除非像在中国那样,病房里见不到什么护士,家里人住院要去外面请护工,连饭都是在家里煮了带来。
短短几行字,可以看出上司语气直来直往,说是已经找不到人了,就是通知护士要上班。按理说,染病七天后已经不会传染给人,是可以工作的,护士则觉得委屈,只能在社交媒体上发发牢骚。
为了留住护士,本地超过2万5000名公共医疗集团和社区护理机构的护士将获得2022年护士特别奖励金,金额相当于他们基本薪金的1.7个月至2.1个月。
小红书上,经常可以看到类似的吐槽贴文,指护士行业压力大、夜班多、病患把自己当保姆使唤、每月领薪不如一些西方国家是领小时薪等等。
新加坡人口老龄化,医疗业属于增长领域,看病属于刚需,人人都会用到,再加上新加坡跟区域其他国家相比有工资优势,因此在很长一段时间吸引不少外籍医生护士来本地工作。
然而,为什么看这篇贴文的人,会为这个护士感到不值呢?因为恰恰是这种秉公办事,会让人不舒服。办事是办事,但办事的是人不是机器,哪怕是多一丝丝的共情、关怀和谅解,同样的短信相信都会收到不同的效果。
人能请、薪水也能起,除此之外要留住护士,还是要从源头着手改善工作环境。一方面我们或许要比较具体地让大众接受,护士不是端茶送水的,量体温血压、送药服药的工作也开始下放给护理助手来做,或者是教育家属来做,让护士的工作更加专业化。
疫情之后的护士离职潮,一部分可能是因为疫情期间疲劳过度,趁着边境开放后回国,但边境开放几个月来,离职潮的问题还是时有所闻,恐怕问题并非只是因应疫情而生,而是系统性的。
人能请、薪水也能起,除此之外要留住护士,还是要从源头着手改善工作环境。
(作者是《联合早报》本地新闻主任)
同时,也有人留言说护士容易拿永久居民、可以买房,工资还算高,也有转岗机会如从事行政或培训工作,所以当忍则忍。
这个月的国会,卫生部透露护士流失率稍微增加,公共医院本地护士的流失率从2017年的6%,逐步增至2019年的7%到2021年的7.4%。当中,外籍护士流失率显著增加,从2017年的8.2%,增至2019年的9.4%,到2021年的14.8%。
比较难做到的是解决工作文化的问题。这是个系统的问题,也是人与人之间互相尊重的问题,我们可以在病房张贴告示,提醒病人和家属不可对医疗人员动粗或不礼貌,也可以说医院保留起诉的权利,但是这不代表问题就能解决。
表面上看,上司是占理的。上司得排班表,确保有人做工,不然团队无法运作、工作无法完成。况且在上司看来,护士已经休养了七天,期间可能有同事代班,要求护士完成隔离后就上班,只是秉公办事,哪里不对?
在以中文为主的社交媒体小红书上,经常可以看到在世界各地工作的华人护士分享工作点滴。最近看到的一篇,是一名在本地工作的护士贴了她和上司之间的一段短信对话,大意是护士染冠病后,应该是家里没有合适的房间,要到酒店隔离,七天后原本隔离应该解除,但她仍是阳性,身体也没有完全恢复。这时,上司要求她离开酒店当晚就回医院做夜班,理由是调不出人手,她则希望回家后能继续休息。
过去几年,已注册的护士人数保持稳定,从2019年底的约4万2800人,微升至去年底的4万3000人。新录取的本地护士人数也增加,从2014年的1500人增至去年的2100人。但是能够跳槽到国外的外籍护士有一定资历,不是刚毕业的护士新手能等同填补的。
在新加坡这个高压社会,职场健康越来越重要。任何行业都一样,如果领导层、中层管理都能把重视员工的身心健康、打造和谐工作氛围视为头等要务,其次才是谈工作、谈绩效、谈表现,吸引和留住员工才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