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年是新马建交60周年,这些年来,两国无论在政经或社会发展的理念与途径都不一样,而且偶有争执。不过,民间的往来从未间断,文化的纽带也从未能切割。

两国各族人民传承各自老祖宗的文化,经过与在地的其他文化不断地融合,时移世易,终会发展成各具当地色彩的多元文化结晶。即使如此,这些文化仍能追本溯源,妆艺便是两国文化与民俗的发展异中有同,又同中有异的一例。

妆艺大游行是文物局2022年公布的10个有潜力申遗的入围项目之一,如今脱颖而出,获得正选资格。

两国当前关系水乳交融,共同为妆艺申遗若成功,将进一步加强双边关系。

妆艺大游行、大旗鼓游行、柔佛古庙游神,两国三地的这三个活动,中文名称大不同,但英文名却都是Chingay,正好说明它们有着共同起源。

柔佛古庙在当地华社具有崇高地位,游神活动从农历正月廿日开始一连举行三天,而第二天的众神夜游进行时总是万人空巷。

两国当前关系水乳交融,共同为妆艺申遗若成功,将进一步加强双边关系。不过在纷乱的世界里,还是得慎防一些极端民族主义分子从中作梗,坏了如此美事。

至于柔佛古庙游神,一直是新山的年度盛事,从1870年举行至今,只有在1942年因日本入侵而停办。

(作者是《联合早报》副总编辑)

国家文物局日前宣布,新加坡和马来西亚计划在明年3月,联手向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提名,把妆艺列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一般认为,“chingay”是源自闽南词汇“tsng ge”。“tsng ge”的出处有不同说法,有趣的是,方言词的“tsng ge”演变成英文的“chingay”,再音译成中文的“妆艺”,体现语言的生命力与适应力。

因此联手申遗消息一出,让新马推动妆艺申遗的有心人士雀跃万分。

槟城的大旗鼓游行和柔佛古庙游神,早在2012年已列入马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过后槟柔两地相关人士各自奔波努力,都希望它们能“更上一层楼”,成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资料显示,“Chingay”一词源自早年南来新马华人的游神活动。10年前《联合早报》刊登的文史研究者洪毅瀚的文章《观狮城飘色,忆石叻台阁 ——Chingay在本地的今昔》提到,这些游神活动在早期英文报章中,原只是用“游行”(procession)或“宗教游行”(religious procession)这类笼统字眼,但从1880年代开始冠以“chingay”。到了20世纪初期,“chingay”不仅作为大型游神活动的名称,出现在新槟两地英文报章上,其他一些游行也用上,包括华社欢迎英国皇室成员莅临新加坡而主办的游行队伍。

新加坡禁止燃放鞭炮后,妆艺大游行从1973年起取而代之,成为农历新年必不可少的活动。半个世纪以来,它由原本主要展现华人民俗活动,如舞龙舞狮、踩高跷、耍大旗等,逐渐变成结合多元种族文化,传统与现代兼容,又具国际色彩的大汇演。每年的妆艺,本地与来自世界各地的表演者与民间团体热情演出,深受国人与游客喜爱。

至于槟城的大旗鼓游行,早年充满华人信仰色彩,过后成为槟州政府推动的旅游活动,并成功汇集各民族的歌舞表演,亦有海外表演者参与,逐渐演变成今日的多元文化庆祝活动。

近年来,古庙游神的民俗色彩渐转淡,但节目内容更多元化,非华族也一同参与。当今马国国家元首依布拉欣也曾先后以柔佛王储和柔佛苏丹身份四度出席,为这项盛事加持,进一步体现文化包容精神。

值得留意的是,1957年马来亚发生种族骚乱,结果大旗鼓游行全面被禁,直到1980年代初期才“复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