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协助处境不利的家庭,让他们的孩子有公平的起跑点,国家图书馆管理局早在2004年就推出儿童启蒙阅读计划(kidsREAD),通过讲故事活动,培养四岁至八岁弱势家庭儿童的阅读爱好,迄今在社区和学校设立了170多个阅读俱乐部。

(作者是《联合早报》高级记者 yeoch@sph.com.sg)

最近常到图书馆办公的我,注意到一些变化:有电插头的座位,限制每人每天不能预订超过三小时,解决了常见的“桌霸”问题。随着更多人到那里办公和温书,图书馆也增设能提供更多隐私的工作舱。

又例如,在帮助年长人士充分利用图书馆的数码服务方面,当局开办免费数码课程,教导他们阅读电子报、登录新加坡免费无线网,和使用图书馆应用等。

至于可持续和包容,翻新后于去年重开的蔡厝港公共图书馆,融合许多自然和环保元素的设计与设施,包括室内花园和水培室。预计今年开幕的榜鹅区域图书馆,也会是我国首个完全包容残障人士及特需儿童的图书馆。

图书馆是“第三空间”(third place)的一种。这个概念由美国社会学家雷·奥尔登堡(Ray Oldenburg)提出,指的是住家(第一空间)与工作场所(第二空间)以外的生活空间,如公园、咖啡店、图书馆等。

通讯及新闻部长杨莉明10月3日在国会以书面答复议员询问时也透露,根据图书馆管理局的年度调查,超过85%的七岁至12岁的儿童,受益于当局的服务,如在过去12个月浏览图书馆书籍和电子资源或参与活动。

第三空间能让人放松身心、自由地聚会和交流,促进更广泛和更有创意的互动。

国务资政兼社会政策统筹部长尚达曼最近也提到,新加坡可在身份认同方面,开拓多元文化的“第三空间”。这不是物理空间,而是可融合与容纳所有新加坡人的身份空间。

随着数码化、可持续、公平与包容等课题的讨论度增加,公共图书馆要与时俱进、不与新加坡人脱节,就不得不着眼这些课题,反复更新自己的社会角色。

在这个意义上,像图书馆这样的实体“第三空间”,也可服务于身份“第三空间”。与公园和咖啡店等不同,图书馆的独特之处在于,它不仅是不同文化身份的人可互动的地方,更重要的是,在这里,任何互动都与阅读、信息的索取和辨析相结合,无形提高了交流质量。

阳关道

未来的公共图书馆也不再局限于一个物理空间。根据去年宣布的图书馆及档案馆蓝图(LAB25),当局的目标是在未来五年建立一个网络,以实体和数码图书馆为枢纽,并在购物中心等公共空间设置快闪装置,让人们可随时随地获取图书馆的服务,真正实现无界限图书馆。

泡在图书馆的时间更长,也让我更欣赏当局这些年所投注的心思,不仅以数码藏书补足实体藏书,让书籍选择更全面和更新,也扩大图书馆的角色,在“藏书阁”之外,发挥社会生活方方面面越来越大的作用。

最近有媒体开始在元宇宙进行采访,记者和受访者围坐在虚拟桌子讨论课题。我大胆地把这个概念延伸到图书馆。试想想,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可以“走进”元宇宙图书馆,放眼望去是无穷无尽的书架。我们不仅可以浏览电子书,读到兴奋处还可以找另一个图书馆使用者讨论(不用压低声量)。这样的“第三空间”,你感兴趣吗?

对居家办公家里却没有空调的人来说,最实惠的共享办公室,大概就是住家附近的公共图书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