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是《联合早报》多媒体编辑)
在信息碎片化、社交快捷化的语境下,MBTI的表达效率相当高。在脱口而出属于自己的那四个字母的瞬间,这个词已裹挟着网上的大段分析和无数相关表情包,向听者席卷而来。无须多说,对话双方只须会心一笑,便“千言万语尽在不言中”。
MBTI是一种人格划分方式,近几年已经超越星座,成为年轻一代社交时常用的破冰话题或自我建构公式。与“出生即注定”的星座不同,要获知自己的MBTI性格类型,须先到官网做93道选择题,答完题后,网站会从四个维度分析你的性格偏好,简化成四个英文字母,这便是你的人格特质。这一分类法以瑞士心理学家荣格的八维人格分类学说为基础,将人格类型分为16种,比如滑雪运动员谷爱凌提到自己的性格特质是INTJ,代表特征是“理性”“独立”等。
如今各位显然过了要写作文题的年龄,但还常常面对自我介绍环节,也不排除有要思考“我是谁?”终极命题的情境;随着MBTI(迈尔斯-布里格斯性格分类法)在年轻人中流行起来,这道作文题的答案似乎可以瞬间简化至四个英文字母。
从上小学开始,各类语言学科的老师便乐此不疲地布置《我》《妈妈》此类写人的作文习题,字数要求也从信笔几句,逐步提升到要洋洋洒洒写上千字。写作者有时搜肠刮肚,誓要找到最适合该人的形容词,有时福至心灵,能把斯人诸事掰开揉碎了,侃侃而谈。
延伸阅读
在我看来,文字失语和刻板印象是一母同胞。笑必称“xswl”(笑死我了),惊叹就说“yyds”(永远的神),介绍自己首先想到MBTI,虽能提升效率,但减少了体会世界和建构自我的过程——在信息轰炸的时代,有时知道的越多,理解的反而越少。当然,我们无须定义自我,也并非常常面对“我是谁”的问题。网络新词不是洪水猛兽,但要避免自己成为字母公式生成器——这种事,交给ChatGPT做就好了。
文字失语聚焦的是,当你离不开网络用语时,究竟是你在说话,还是话在说你?当你对自我的认知简化在四个字母中时,究竟是你在建构自我,还是MBTI在建构你?这早已成为一个循环。
循环同样存在于MBTI的流量转化上。在微博上,“MBTI”话题阅读量达40.7亿。韩国综艺“MBTI Inside”甚至主打将16名不同MBTI的男女聚集起来,拍摄恋爱真人秀。更多人嗅到MBTI火热背后的商机,开始做自媒体、构建新题库、卖产品周边……反过来又助推了MBTI的话题度。随之而来的还有“哪种人格类型最花心”等博眼球的话题,以及充斥刻板印象的骂战。
MBTI简化了自我建构时组织语段和梳理逻辑的过程,但“短平快”的表达也带来了“文字失语”的焦虑——这是信息时代的通病,指心有所想、难以言表,只能用网络热梗或表情包来代替观点的状态。社交平台上,MBTI被列在不少网友的主页介绍中,成了一套简单的自我建构公式,而各种人格类型被总结成海量的表情包和笑话,又一次次加深这套建构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