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的想象力诱发了高度创造能力。人文和艺术教育能陶铸青少年的情操,开阔更多面视野,更可启迪美感,并能激发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因此,加强人文学科的学习,对于从小培育学生的创意有重大作用。
翟若适(Carl Djerassi)教授是知识多元化的知名学者。他是美国著名化学家,在1951年发明了口服避孕药,有“避孕药之父”的美誉。他也积极从事科学小说、诗歌和剧本创作。因为他在科研、文学和艺术领域的成就,1999年被英国《泰晤士报》评选为千年来影响人类最重要的30人之一。
此外,学生在学习数理化的同时,也应多学习人文艺术科目,例如美术中的对称美感是宇宙万物以至微粒子的基本要素。戏剧舞蹈可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激发肢体和思维柔合的全面发展。
大专学府须进一步加强通才教育,重视培养一专多能的人才,创造更多条件让更多学生修读双主修和副修学位,涉猎不同范畴学科,开阔知识基础,尤其须培养既掌握科技,又有较深厚的人文底蕴和创意的多元思维人才。
在瞬息万变的全球化时代,跨学科应用科技已成为趋势,各种科技知识、技能工艺、科技和人文学科彼此渗透、互促和互动日渐普遍。科技大大推进了人文学科的发展,而人文精神的启迪和想象力,也为科技开拓了崭新视野和思维模式,综合应用学科更是进展显著。因此,掌握多种学科知识,以及认知科学和人文知识两者的互动,绝不可偏废。
学校教学上,须摆脱理性的思维框框,加入感性的丰富想象力,诱导和激发学生的创造性,以培养更有活力和创意、知识面广而一专多能、善于接受挑战、能够不断革新应变的新一代。
目前,大多数中学生在中三阶段就划分为理科生与文科生,这可能使学生思维模式化、单一化。除了让学习理科的中学生探求科学精神内涵,并提高人文素养,也须让学生培养广泛的兴趣,尽量吸取其他学识的养分,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使知识领域变得多元化。
科技日新月异,全球经济迅速转型,凸显人们必须掌握一种或多种技能的重要性。长远来看,人们不能满足于一技之长,多数人终身从事一种行业的时代过去了,人们必须不断学习和掌握新的知识和技能,方能更好立足谋生和取得成功。
台湾元智大学校长詹世弘曾说过一段很有哲理的话:“科学知识并不代表科学精神,而人文知识也不代表人文素养,科技发展须注入人文素养,而探讨社会人文知识也须引进科学精神。”这说明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之间的互动和依存关系。
有人向翟若适教授请教成功的要诀时,他以生动比喻道:成功人士在知识上可说是“知识多偶”(Intellectual Polygamy)。我们可理解为“一专多能”,即精通一门学识技能,又通晓或掌握其他学识和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