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对很多人来说主持不过就是说话,端看你是一个人说还是两个人说;早上说还是晚上说。但从主持人的角度看可没那么简单,一个人主持的模式和两人主持须要配合、套路,可说是截然不同的模式。独自主持可以比较好地掌握节奏,但听众容易疲倦;两人主持可以有火花,但怎么擦出火花而不是听起来各说各话也是一个挑战。如今的早班是三个人,如何分配角色又不会聊得像菜市场,于我而言,又是另一项全新的学习挑战。
跨出舒适圈听起来是很了不起的事,但每次抬脚前仍然会感到不安,心里难免嘀咕:何必自讨苦吃,那么辛苦又得面对势必会遇到的批评和挫折。
大学一年级修读国际研究导论课,永远忘不了第一次上台做呈现的经验。中学我不太有用英文做呈现的作业;理工学院又是读中文系,所以大一那次的呈现可说是我长这么大以来,全程用英语,在一堆同学面前,以及在被评分的情况下做课堂呈现。
早班之于我而言,也是如此。挫折和批评我会面对,也愿走下去的路上,你能继续陪着我们成长。
上台前一晚我在学校咖啡厅写稿写到午夜,紧张到根本没办法好睡。脑子一直浮现过去每次开口说英语就被人取笑的经历,还没上台就仿佛被同学羞辱了一遍。隔天上台,才说第一个字,嘴巴就开始颤抖,但还是很努力地说了一段开场。但台下的同学没反应,眼神继续专注地盯着我,接着我再一句一句地说下去,直到结束,没有任何同学露出讥笑的表情,教授也没针对我的英语发表评论。
专栏刊登的这天是主持早班的第一天,希望是开心顺利完成首日主持的一天。
那几个月听到不少类似的评语,只不过包装方式不同。过了几个月,在伟龙带领下稍微能抓到傍晚班的节奏,和朋友聊天时他们开始谈节目上出现过的话题,才感觉自己的主持虽然不出彩,但至少不如一开始差劲到盖过节目内容。
截然不同的主持模式
听广播是一种习惯,十几二十年的习惯被迫改变,抗拒、质疑的肯定大有人在,我也曾是广播听众,喜欢的主持人换班后,开始对同个时段新的主持人兴致缺缺。还好有另两位搭档丽梅、伟龙一起面对新挑战,这段时间菁云给我们定心丸,文鸿带着我们规划新节目,新节目《早班Gao Gao》才逐渐成为能驶向大海的一艘船。
想起一年多前从主持了五年多的晚班转到傍晚时段,也是在伟龙的带领和配合下慢慢习惯了新的模式。
卸下“风干的挫折”
扪心自问,其实很感激这几年工作上的转变,已经有的技能不得不打掉重练。重新学习的确不容易,加上广播是暴露给别人听和批评的舞台。记得刚到傍晚班时,有朋友难为地告诉我,他实在听不下去我主持——声音慵懒,和搭档缺乏默契。
原来不断打击我信心和勇气的,是那些不知道多久以前的挫折。跨出舒适圈,有时候不过是把那些应该已经风干的挫折从身上卸下来。走下去的路上当然会有新的挫折,但不断走下去,这些挫折应该也会过去。
几个月前接到消息将调到早班,心里五味杂陈。期待新的班次和新的生活模式;焦虑能否做好一名早班主持,毕竟做晚班入行,习惯在麦克风前把声音压沉,但早上没人想听到主持人说话懒洋洋。更担忧的是,扛着早班多年的文鸿、小猪与靖禾将离开早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