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的弘一大师,也认为世上没有一样东西使他觉得不好。破旧的手巾也好,咸苦的蔬菜也好,跑一整天的路也好,住在小茅屋也好,世界上什么都有味,什么对他都了不得。他少欲知足,别人认为他如此贫穷,简直是在受苦,但他却觉得一切都很好。
都好
“做人,应该做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
星云大师说:分享故事:子贡(孔子的得意门生)问孔子:“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要说的是,贫穷容易气短,富有容易骄横,这是人性的通病,子贡明白这个道理,所以对自己有所戒惧。子贡因为做生意,由穷变富,对这两种境况有体验,而且做到穷时不丧志气,富后也不骄横。他就想问问孔子自己这样做对吗?想听孔子的评价。
人生的幸福快乐,贫与富并不构成绝对的条件。佛教对于贫富的看法,认为贫与富对人格的尊严原没有什么差距。譬如用水洗涤污秽的东西,洗涤之后与洗涤之前,其实就没有区别,这意思是说,人生数十寒暑,如梦幻泡影,贫富苦乐只在于自己内心的体认罢了。所以,有人粗茶淡饭不改其乐;有人富甲一方,仍然忧愁烦恼。深一层地说,如果心里拥有三千大千世界,那么,即使身无立锥之地,却可感受到最大的富足。
心灵
就贫富而论,有钱人虽衣食无缺,华盖重裘,但有时候为了人事困扰,同样日夜不得安宁;没有钱的人,尽管每日难过依然每日过,无钱一样可以挺起胸膛,安心自在,此即所谓的“人穷志不穷”。
我们处世,所要追寻的真理不应该在财富与地位,而在意义与价值,所以,有钱不应瞧不起人,没钱也不应觉得自卑。财富与地位是一时的,也是外在的,终将成为过往云烟。能为自己创造圆满有意义的人生,更应该是着墨于心灵的充实和成长。
孔子却对他提出更高的要求,说:“未若贫而乐道,富而好礼者也。”孔子认为更高的境界应是,处于贫困之中,也要乐于施行道义,不应止于保持志气;而富有时,也应不止于无骄,还应当好礼。比较而言,子贡的准则保守,而孔子的要求更为积极。
佛陀的生活就可以作为最确切的证明,他春夏秋冬皆着一袭粪扫衣,也觉悠哉游哉,披上名贵的金缕衣,也丝毫不感到骄傲。他既可粗茶淡饭,也可以美味佳肴;可以树下露宿,也可以安住于琼楼玉宇;他可以自己独处山林,也可与四众弟子共住。可见佛陀对富贵贫贱、穷通得失、兴衰成败、美丑善恶并不系念于心,也不追逐世间的尘欲,只是随缘适应环境。这就是佛陀最大的富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