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阵子在玛格烈通道做家访时遇到一些年长者,悉知他们曾是东陵福的老居民,对于新居皆表示满意。不知为何,望着他们融入新住宿的身影,已没有东陵福老街坊的况味。或许是我的部分记忆仍停留在东陵福,尚未调整过来。

这个market有双重意思,除了市场,也意指湿巴刹。玛格烈市场的前身其实是联邦道湿巴刹与熟食中心,这栋建于1956年的旧建筑是当年新加坡改良信托局所建造的巴刹中仅存的一座,含历史意义。

联邦道湿巴刹对我而言并不陌生,连同金星、金城及皇宫三家戏院、大众百货公司、皇冠酒楼等,构筑玛格烈通道的购物兼消遣小天堂。这里是上世纪70、80年代念小学时,一家人经常溜达的地方。

玛格烈市场的落成其实和东陵福的重建计划有关,因为大部份的东陵福居民皆已搬迁到玛格烈通道这一带。该区筑起了近50层楼高的新组屋,焕然一新。

我的问卷调查工作也从东陵福转移到玛格烈通道。记得数年前在东陵福和一位老者做家访,近傍晚时分,斜阳照进屋子里;老者边答边诉说他的人生故事,还拿出一大叠相簿与我分享。

记忆如同建筑物,每隔一段时间就要翻新,尤其是住在岛国这样的一座城市。

的确,记忆如同建筑,每隔一段时间就要翻新,才跟得上时代的步伐。

会有如此想法是因为靠近住家的玛格烈通道最近开了玛格烈市场(Margaret Market),汇集不少餐饮新品牌,成了女皇镇的新亮点。

我环视四周,对于活化旧建筑深感欣慰,至少一座历史性建筑免除被拆除厄运,完整地保留下来。联邦道湿巴刹的结构独特,尤其是半圆形屋顶,被很有想象力的坊间称为棺材形巴刹;我倒觉得像瑞士卷蛋糕。如今室内的钢骨框架再次重现,工业设计气息浓郁。

老者以前从事油漆工作,他说曾为本地先驱画家陈文希粉刷过屋子呢。他丧偶,孩子早已成家立业,乐于独守东陵福旧居,日子清闲。想必他如今也搬到玛格烈通道新居,但愿一切安好。

后来随着玛格烈通道进行重建,许多建筑物难以幸免。保留下来的并不多,当中有女皇镇图书馆和联邦道湿巴刹。然而,后者因空置多年,几乎被人们遗忘。直到最近改造为玛格烈市场,旧巴刹再次敞开大门,记忆也随即翻新了一下。

造访玛格烈市场当天逢周六午餐的高峰时段,售卖雪糕的店铺正在搞促销活动,外面排起长长人龙,好不热闹。反而是二楼颇为清静,除了亚坤咖椰吐司店,还有中药行和健身房等保健设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