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没接触过旧时书展的人而言,城市阅读节也许是他们见过最美的风景。他们没有怀念,一切都是别开生面。

“转型”成为书展的功课,直到去年,书展改名“城市阅读节”,转向提倡阅读风气。转型是曾风光一时的所有产业都得面对的阶段。身在广播产业,电台转型是我较能体会的阵痛。

有些广播界前辈常对我的加入不逢时感叹,错过最黄金的年代。但偶尔转念想,也许每个年代要拔尖都不容易,只是换了个模式,换种战斗方式。转型的难,也许只是对拥抱过去的人。难的不是转型,是放下,那些曾经带来成功的方程式不再灵验,那些坚持已成执念。

转型还得放下执念

这几年娱乐消费选择暴增,电台从服务听众到抢听众:做直播,养各个社群媒体,想创意活动,除了继续担任陪伴的角色,提高吸睛度成了显学。有趣的是能玩的东西更多,泄气的是游击战未必每发必中,更多努力换来更少效果,没有毅力和热忱很难坚持。

那个时候的书展没什么花样,各大书局陈列海内外各种题材的书籍,大舞台有作家分享会或新书推介讲座,往往整个周末就泡在书展中。

毕业后加入媒体的那几年适逢社群媒体和数码化高速发展,高度的信息普及让曾扮演信息分享盛宴的书展面临挑战,参与人数不如当年,主办方开始加入更多元素:文创商品、音乐表演、工作坊甚至还办过电影放映。

有时会怀念在新达新加坡国际会议与展览中心举办的书展,就像有些报业前辈怀念早期在世界贸易中心举办的华文书展。

天长地久不如曾经拥有,但曾经拥有却让怀念天长地久。我看着感叹的广播前辈,想着那个搭电动扶梯前往新达城书展的自己,有过的怀念很美,但我还在学“有过就好”,也许再不久的将来,眼前的一切又成怀念。

约莫就读理工学院时开始,就特别留意每年的华文书展。踏入闷着各种噪音闹哄哄的会议中心,首先映入眼帘的总是陈设别出心裁的台湾馆。在网购图书不易的年代,台湾馆的书相比本地书商引进的价格又更低一点,买越多折扣越多的促销,让我离开时总提着一袋沉甸甸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