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新加坡建国,朱绪担任国家剧场的戏剧顾问,对新加坡戏剧发展贡献良多。他大力提倡并制作高水准的剧作,如《谁之咎》《悲欢离合》和《和平之后》等。文史研究者韩山元说:“朱老(朱绪)一生从事戏剧活动,对戏剧艺术执着,而且勇于尝试。”尤其是40年代,朱绪已经打破写实话剧三堵墙的概念,呈现风格化的舞台设计,引起当时戏剧界争论。
新华文学小辞典
此外,他的创作也不局限于本地,约于1941年,在上海出版多幕剧本《未完成的杰作》(与啸平合著);在创作体裁上,他也整理戏剧史料及文艺理论的文章,如《新马话剧活动四十五年》与《一九三七年马来亚的戏剧》,其他改编剧本有《春到人间》(1955)、《童话国》(1955)、《海恋》(1960);另有《我与戏剧》(1987)自述集。
1937年抗日时期,朱绪参与“马华巡回剧团”的演出和赈灾筹款活动,他在此时期所写的剧本主要反映南洋华侨的生活与救亡活动,表现出文人对战争的厌恶与对人民的关怀。
朱绪于2007年逝世,享耆寿99岁。
战后朱绪曾担任新闻记者,受聘于电影公司,所参与的电影制作有《马来亚之光》《新加坡之歌》和《第二故乡》。其战后作品趋向于揭露社会现象,主题多元,如异族通婚、英文教育与华文教育的思想差异等。
朱绪原名朱季棹,字桂棹,笔名石灵、周苍、菊子、悸子等。1908年生于中国福建晋江,约于1932年南来。他到新加坡后,便在南洋工商补习学校和爱同学校担任教职,闲暇时积极参与戏剧社与创作剧本,曾在《新野》《新路》《新光》《戏剧世界》《新国民杂志》等刊登剧本、论文、散文、小说等。他是新加坡剧坛先驱者之一,也是著名的新马剧作导演,曾参与创立和组织的文艺团体有“萤火虫剧社”“新野社”“业余话剧社”等,是位活跃的剧作家。